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73篇
系统科学   157篇
丛书文集   217篇
教育与普及   16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0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607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84篇
  2008年   588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基于气象观测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选取2018—2020年发生在云南的3次两高压辐合区(以下简称两高辐合)背景下低涡连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环流形势、动热力因子及水汽辐合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1)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西伸时,云南常受两高辐合影响,当辐合区中有低涡生成,易发生连续性强降水,且强降水落区并不完全分布在整个狭长的两高辐合区内.(2)两高辐合区低涡降水具有相似的雨带分布和移动特征,但雨带的集中程度、分布范围、小时雨强和总雨量存在差异.强降水开始时,落区偏东,随着西太副高西伸及东北引导气流的引导,低涡向南向西移动,强降水落区也随之向南向西移动.低涡在某一地区徘徊导致降水集中在该区域,且西太副高西伸较强时,两高辐合形势更强,低涡降水大雨及以上量级雨带也更窄.(3)低涡造成的降水主要分布在低涡中心及低涡切变附近,且降水发生在低层暖湿的环境中,低层及中高层有冷空气侵入时,小时雨强的极端性更强,降水落区也相对偏北.两高辐合区低涡降水落区与水汽辐合区对应较好,水汽辐合强度较弱时,对应的总降水量较小.  相似文献   
72.
严军  李晓思  李哲  刘路路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469-10478
为了探明注浆法应用于黄土地区某既有高层建筑地基加固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用以指导该建筑物进一步的加固工作。本文依托某建筑物纠偏工程讨论了注浆法在局部非饱和黄土地基中的适用性。现场监测了建筑物的沉降、倾斜以及地基土孔隙水压力指标,结合地质条件以及前期加固方案,分析了注浆后地基土承载力不升反降、建筑物沉降速率增大的原因。结果表明:注浆开始后,建筑物沉降速明显增大,且南侧高于北侧,随着施工的暂停和恢复,沉降速率随之减小和增大。最大沉降速率达2.05 mm·d-1,南北两侧最大沉降差达40.78 mm。孔隙水压力变化趋势与沉降速率类似,最大孔隙水压力达990.21 kPa。停止注浆后,地基南侧各处孔隙水压力有所降低,降幅约8.85%~45.56%。注浆使建筑物产生不均沉降的原因为,未凝结浆液中的水在注浆压力和较高的孔隙水压力作用下逐渐渗透到本就排水条件不良的地基土中,且由于地基内初始孔隙水压力及初始排水条件的差异,对地基产生了不均匀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上。可见对于类似的排水条件不良且孔隙水压力过大的局部非饱和黄土地基,注浆加固前应采取打入排水板、泄压孔等措施消散孔隙水压力,然后再进行注浆施工。  相似文献   
73.
利用西昌国家基本气象站2021年人工和自动的酸雨观测数据,对TCYII 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和人工系统的降水采样偏差及完整性、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设备硬件及软件通讯的故障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2套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较好。酸雨自动观测系统在采样方式及样品保存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能够保证观测数据更接近于自然雨水的数值,更贴近真实情况。自动观测系统面临单轨运行,它的手动操作设置、部分配件需厂家优化改进。上级主管部门对自动系统测量阈值的设定、采样中出现的漏采、空采、多采等特殊情况,仍需进一步明确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74.
模糊聚类在松属种间生理差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松属8个树种的净光合速度,蒸腾速率,气孔阻力和叶温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某些树种存在相似的生理特性;具有相似生理特性的树种对环境有相同的生理需求。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对参试树种按生理特性分成三类;第一类,Pn和Rs较大,E较小,宜生长于光照强,二氧化碳浓度高,水分要求不高的立地;第二类与第一类相反,第三类为居间类型。居此,在造林生产中根据树种的生理特性,适地适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WO3粉和W粉的剪切破碎时间对WO3粉和W粉的沉降曲线、平均粒度、BET比表面及松装密度的影响.用TEM和SEM对剪切破碎前后的粉末进行了直接观察.结果表明:新型剪切破碎机能有效地粉碎微米级WO3等脆性粉末,同时可以破坏超细W粉中的桥接团粒,使W粉和WO3粉的松装密度增加1倍以上,但对比表面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6.
青海沙蜥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P〈0、05),雌、雄个体的两性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年6月至8、9月间,雌、雄个体的SV、TL和BM都有快速的生长(P〈0.01),从7月份开始出现了两性生长差异(雌性的生长速度小于雄性)(P〈0.01);第三年的6月至8月间,雌性的SVL、TL和BM仍在快速生长(P〈0.01),而雄性的生长则不显著(P〉0.05),雌性的三个生长指标的生长量远大于雄性(P〈0.01),并且SVL和BM的生长量与第二年的同期生长量非常接近(P〉0.05);四年以后,雌、雄个体的SVL和TL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都不再显著(P〉0.05),但是在体形大小上还存在极显著的两性异形(P〈0.01).在青海沙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雄性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而雌性则是非“S”形.雌、雄个体的生长受季节和年龄的影响,造成雌、雄两性成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雌、雄个体对繁殖的能量投入不平衡.  相似文献   
77.
软土路堤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依据路堤填土期施工期和预压期观测资料计算路堤总瞬时沉降、总固结沉降、地基固结指数的基因反演方法,进而根据这三个反演参数计算最终沉降,并与实际值作比较,二者符合较好.此外,再依据预压期的沉降资料,分别利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反演计算最终沉降,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对沉降计算模型的选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8.
为了揭示猪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梅山猪×大白猪杂交组合的背最长肌中分离到一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半定量RT-PCR进行鉴定,随后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得到该基因的cDNA全长.经与GenBank进行Blast比较,这个基因与猪的已知的基因没有明显的同源性.基因预测显示这个基因编码一个由18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且该蛋白质具有保守的PRA1 family protein的结构域,同时该蛋白质和人、大鼠、小鼠的PRA1 family protein 3分别具有88%,88%,87%的同源性,因此将这个基因命名为猪的PRA1 family protein 3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猪的PRA1family protein 3和人的PRA1family protein 3具有比大鼠、小鼠的PRA1family protein 3更近的亲缘关系.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这个基因在肌肉与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富,在脾中中等表达,在心、肾、卵巢、肺中少量表达,在肝与小肠中几乎不表达.同时对这个基因的功能及与猪的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9.
英汉翻译中的逻辑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的逻辑思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正是这种个性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的逻辑分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而且要运用语言环境、已知前提、衔接手段和引申等常用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逻辑上的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80.
我国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由4方面引起(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二)阶层结构差异;(三)性别差异;(四)教育腐败.立足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育机会均等内在的演进逻辑,我们认为,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尚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