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7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06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31.
为探讨气候变化和石漠化治理工程背景下岩溶碳汇的变化趋势和响应机制,基于广西岩性地质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模型估算2005—2020年间广西岩溶碳汇的时空格局,并分析气候变化和石漠化治理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西2005—2020年岩溶碳汇时空差异显著,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年均增加8.1%;降水对岩溶碳汇变化的影响最显著,温度和蒸散发量的影响较小;岩溶碳汇对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响应有所不同,封山管护这种最普遍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对固碳增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年均增长贡献率约为28%。  相似文献   
32.
在江苏无锡惠山附近修建地铁过程中发现了较多的浅埋岩溶,通过钻孔资料和跨孔地震CT试验对该地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根据溶洞的大小、位置和填充等情况,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为了探讨该场区地铁隧道开挖后的稳定性问题,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研究了隧道与溶洞之间的距离及溶洞填充物对隧道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设计规范,确定了隧道与溶洞之间的安全距离.结果表明,场区内大部分溶洞呈扁球形或椭球形,并由含砾石的粉质黏土或淤泥质粉质黏土充填,最发育的溶洞埋深在26~30 m和32~36 m,溶洞直径为1~10 m;综合来看场区内Ⅰ型溶洞对隧道安全施工的威胁最小;四种岩溶类型与隧道之间的安全距离为5 m或≥11 m.本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浅埋岩溶地区其他拟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3.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归纳总结岩溶类型,探讨岩溶作用的发育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黄骅拗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孔隙型、孔-洞-缝型及裂缝型3大类,储层发育程度与古风化壳的距离有关。岩溶作用主要为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岩溶作用,表生期岩溶作用因经历的构造运动背景不同而导致了岩溶路径和岩溶强度的明显差异,埋藏期岩溶作用多与后期的构造作用关系密切。表生岩溶作用存在均衡岩溶和差异岩溶两种,沉积-成岩与构造-古地貌对表生岩溶储层具有主要的控制作用。埋藏岩溶作用不仅受到发育沿断层、裂缝下渗大气淡水与埋藏环境压释水混合溶蚀作用的影响,而且岩浆-构造热液溶蚀作用亦对岩溶储层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4.
霍力  刘源 《广东科技》2014,(2):83-84
开茂水库区处于(侏罗系上统)莲花口组砾岩出露区,该套地层岩溶发育,地表呈现较典型溶蚀残丘地貌特征,勘探及地质调查发现了大量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等岩溶现象。岩溶渗漏成为水库修建最为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河谷演化历史等因素影响、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十分复杂,勘察阶段通过多种地质勘探方法,基本揭示了库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为岩溶渗漏评价及处理提供了合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5.
以沪昆高速公路K940+200处岩溶灾害为例,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对岩溶路基的注浆加固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车辆动态荷载采用半波正弦形式,以此来模拟行车驶近和驶离岩溶区这一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4车道均施加行车荷载后,路基变形满足规范要求,行车荷载对路基的影响深度为6~8 m,且行车驶离岩溶区过程比驶近过程对路基影响大。同时,考虑了注浆结石体与灰岩之间的接触面和两者的弹性模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发现接触面的存在使注浆结石体与围岩之间产生分离(脱空)现象,且两者弹性模量越接近,溶洞周围应力集中现象越不明显,加固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6.
介绍了瞬变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工作方法。两种方法对低阻充水断层、充泥充水溶洞等相对低阻目标物敏感,岩溶含水岩组及断层破碎带的电阻率与其完整的围岩有明显的电性差异。所以主要用于探测含水层、溶洞、陷落柱、含水断层等地质构造情况。选用适当的装置可将两种方法应用于岩溶裂隙发育情况的探测。两种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7.
对安溪县剑斗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建立各因子层次结构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可能发生塌陷的区域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安溪县剑斗岩溶地面塌陷主要与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及其岩性、地质构造、水力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8.
以宜万铁路岩溶隧道的施工地质技术实践为例,介绍了施工地质作为工程勘察阶段工程地质勘探在施工阶段的延续,用以在施工过程中解决勘察阶段所没有或不能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施工地质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为主体,以规避大型施工地质灾害为目的,在施工阶段针对可能发生的隧道围岩变更;可能存在的溶腔、断层构造、地下暗河的预测预报;可能引发的水文环境地质问题;工程竣工以后可能存在的隐伏地质病害等,在隧道施工环境条件下为保证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工程效益、保证工程质量所进行的综合工程地质工作。施工地质包括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水文观测和隧道周边及隧底隐伏岩溶探查。  相似文献   
39.
焦战锋  宋康  王威  张红梅 《甘肃科技》2011,27(1):120-122
岩溶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易导致各种公路边坡灾害的发生.随着岩溶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大规模修建,受线形、地形、地质等方面限制,路堑边坡十分多见而且往往比较高陡,使得岩溶地区路堑边坡灾害问题引起了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以邵(阳)永(州)高速公路为依托,研究了岩溶地区路堑边坡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以期...  相似文献   
40.
李兵仁 《河南科技》2011,(17):86-87
<正>西北某机场,位于沙漠边缘,属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机场道面设计要求为24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直接式盖被,春季试打,夏季施工。施工初期跑道路面就出现大量塑性裂缝,严重的在终凝前达10~100cm长,1~2mm宽。施工单位采取在拉毛后及时覆盖塑料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