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疑源类的早期辐射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元古宙至寒武纪早期疑源类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早期和晚期疑源类的辐射分别与全球范围内超级大陆(rodinia)形成及海洋中锶同位素^87Sr/^86Sr值显著上升,陆源物质增加,δ^13C值由负值转为正值的时期相吻合;早寒武世疑源类的辐射与超级大陆(pannotia)的形成、裂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有关。认为疑源类在早寒武世的适应辐射,改变了全球生物的营养结构,“中型浮游动物”对小个体棘刺疑源类的有效利用,可能是引发“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0月18日,我院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进站暨开题仪式在我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举行。院长高世铭对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指出首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进站,为我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为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13.
叠层石广泛见于燕山西段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文中将其分为六种类型:核形石、凝块石、层状叠层石、波状叠层石、锥状叠层石和柱状叠层石。叠层石形态的变化由前向后代表由低能向高能的环境转变,其中以层状叠层石在雾迷山组最为丰富。研究表明,在当时无捕食动物与钻孔动物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叠层石发育于潮下带环境。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主要出现在潮下高能带的下部,少量见于受保护的潮间环境。潮下层状和波状叠层石以其色深、纹层密集、缺乏干裂收缩缝和窗格状组构区别于潮间带。锥柱状叠层石出现于潮间带和潮下高能带的上部;潮间带的锥柱状叠层石可能因暴露干裂而继承性地有壁,但潮下带的却可能没有。核形石和凝块石占据着泻湖和水下凹地(生物丘之间的低洼地或废弃潮汐沟道)等低能环境。燕山西段的叠层石罕见于潮上带和波基面之下的潮下低能带。  相似文献   
14.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的交汇地带,海拔在1930--3941m之间,年降水量400—500mm,蒸发量1441.9m,年平均气温4.2—5.6℃无霜期127—141天,属温凉半干旱气候类型.≥0℃的积温2678℃≥5℃的积温2484.9℃,≥10℃的积温1939℃,光照资源充足,日照百分率为55%,土壤以黄绵土、黄麻土为主,多数地方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多为中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锦石 《科学通报》1992,37(6):540-540
十余年前,在白垩系-第三系的分界线上发现了海相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较大幅度(2—4‰)的变化。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地质学家去调查其它一些重要的年代地层单位分界线上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此后,在一些年代地层单位分界线上或其附近确实有所发现,如二叠系-三叠系和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等。因此,许多地质学家把碳同位素作为地层学研究的一种潜在工具。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宿县夹沟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一亭 《科学通报》1993,38(3):247-247
国际上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很大进展,很可能划定在Tremadocian的底界,这与我国习惯采用的界线是一致的。这一界线上、下的生物群面貌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变化,繁荣于寒武纪的三叶虫等生物,到了寒武纪末期遭到了大规模的绝灭。在我国,已经在前寒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  相似文献   
17.
宁南旱区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南旱区农业气候资源为基础,对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降水年型主要作物的热量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的热量生产潜力依次为:苜蓿>春小麦>马铃薯>冬小麦>谷糜>胡麻>豌豆;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苜蓿>马铃薯>谷糜>小麦>胡麻>豌豆。农田的总体生产潜力开发度为33 6%~42 7%,全区平均为36 8%,即尚有63 2%的生产潜力未得到发挥。此外,提出了开发和增进农田生产潜力的主要技术策略。表3,参9。  相似文献   
18.
寒热证大鼠舌体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雌性SPF级Wistar大鼠进行寒热证造模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寒热证大鼠的舌体表面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寒证组大鼠舌体表面丝状乳头密度较低、角质化程度较低,蕈状乳头角质化程度也较低;热证组大鼠舌体表面丝状乳头密度较高、角质化程度高,蕈状乳头角质化程度也较高.寒证大鼠舌质较光滑、舌苔较薄及热证大鼠舌质粗糙、舌苔较厚的实验结果与中医对寒热证舌象的描述一致.  相似文献   
19.
马有忠 《甘肃科技》2012,(22):161-162,116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东端,是黄河和石羊河的源头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劣,森林资源破坏容易,建设难,造林成本高、管护难、投资大是制约高寒山区造林绿化工作的瓶颈。保湿增养覆膜造林技术是在总结传统造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天祝县高寒干旱、生长期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方法灵活的理想造林技术,在高原寒旱退沙化区植被利用保湿增养覆膜造林模式造林对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苗木生根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寒旱荒漠区通过设施栽培番木瓜,解决了番木瓜在寒旱荒漠区栽培的一些关键技术:品种选择、幼苗培育、温湿度管理、水肥管理、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