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与普及   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叶清 《厦门科技》2007,(5):60-60
2006年8月5日-7日。刚刚完成第十八次科考任务,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航行四万三干多海里完成多学科环球海洋考察的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作客厦门.并且对公众开放。代表着我国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科考船“大洋一号”.自投入使用至今总航程已达26万多海里,相当绕地球赤道12圈。不仅采集了不少5000米以下海底岩矿样品.还发现大洋中脊喷着黑烟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且获得富含铜、锌、金、银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热液硫化物样品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样品。  相似文献   
152.
辽东北辽河群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群是一套分布在辽东地区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分为南辽河群和北辽河群.为了探讨北辽河群的大地构造背景,对分布在北辽河群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北辽河群中的斜长角闪岩所含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斜长石.稀土元素总量在45.99μg/g~77.71μg/g之间变化,属于贫稀土型;轻稀土相对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无Eu异常或弱的Eu正异常;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这些特征表明其原岩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洋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53.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热液活动的产物 ,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海隆、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带、西南太平洋以及大西洋中脊 ,其产出构造背景为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及地幔热点处。该文系统地总结了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特点 ,对各地质环境中矿化的规律进行了对比 ,并对其形成机制等热点问题作了概述 ,详细介绍了矿床成因方面的新进展 ,着重阐述了海底多金属矿床的双扩散对流模式。  相似文献   
154.
西大洋水库浮游植物及其对水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西大洋水库的浮游植物及其对水质的评价。共鉴定浮游植物211种,隶属7门、37科、72属。其中,绿藻门最多,15科、30属、92种;硅藻门次之,9科、21属、75种;金藻门最少,1科、1属、2种。细胞密度平均值为12.5×104L-1,水库中心最高,为20.6×104L-1,唐河水入库口最低,为6.7×104L-1。利用指示生物、细胞密度、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绿藻商等生物学方法评价其水质,结果相一致,水质较清洁。  相似文献   
155.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暖池指数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池面积指数对中国降水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北界指数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报性,面积指数与中国沿海台风次数的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1950年以后海冰灾害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与灾害性海浪的发生频数关系不大,与海啸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6.
关于地幔柱大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耀龄 《科学通报》2005,50(17):1797-1800
地质过程最终是地球热演化的结果.板块构造理论之所以能解释板块边缘所有地质现象,正是因为地幔冷却的缘故.例如,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这些板块的运动和生长以及最终通过俯冲消减进入地幔是使地幔冷却降温的有效机理,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地幔对流.地幔柱能解释如板内岩浆活动等另  相似文献   
157.
马健 《科学之友》2005,(3):47-4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传播到数千千米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后来。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 h  相似文献   
158.
为解决高无机盐废水中的铬(Chromium,Cr)的六价铬Cr(Ⅵ)污染问题,从高盐环境中分离得到一株Cr(Ⅵ)还原菌,命名为KL01,经分子鉴定为墓画大洋芽孢杆菌(Oceanobacillus picturae),通过对KL01的生理特征分析发现其为一株中度嗜盐菌.以SEM、TEM结合能谱对Cr(Ⅵ)胁迫下的菌体进行了检测,发现KL01对Cr仅有少量的胞内吸附,无胞外吸附,且高浓度的Cr(Ⅵ)可使菌体长度增加.通过KL01在不同环境条件还原Cr(Ⅵ)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其在有氧条件下,30℃,pH 7.5,NaCl浓度6%时,具有较好的还原Cr(Ⅵ)的效果;当Cr(Ⅵ)浓度为20mg/L时,对其的还原率可达96%以上.这表明KL01对高盐环境中的Cr(Ⅵ)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用于处理高盐含Cr(Ⅵ)废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