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6篇
系统科学   55篇
丛书文集   124篇
教育与普及   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17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聊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县乡尺度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程度是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自然状态改变的综合指标,文章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聊城市2010年变更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程度及县乡尺度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305.70.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程度介于296.97-311.57之间,县级土地利用程度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工用地和农村人口的相关性显著;乡镇级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于280.20-358.58之间,与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工用地、水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其他土地、交通运输用地相关性显著.县乡尺度土地利用程度的联系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的乡镇分布于县城、重点(中心)镇、交通干线沿线.  相似文献   
52.
正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其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要素。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史,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伴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3.
汉中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汉中市2003—2011年的土地、经济、生态数据为基础,根据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效益的24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测算模型,分析了汉中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这3方面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汉中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处于缓慢上升状态,2009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目前,汉中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较低效的中度协调状态;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处于小幅波动状态.未来必须优化和加强汉中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4.
生态弹性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状况.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等5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生态弹性度模型定量分析湖北省生态弹性力的变化,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生态系统与土地利用程度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弹性度指数由2000年的81.64%增加到2020年的84.16%,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缓冲有所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各区域间生态弹性度差异明显,表现为以东南、西北地区为高值区,以中、西部地区为低值区,且呈团块状分布.湖北省生态弹性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值呈平稳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上升到0.775,处在中级协调阶段.本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视角探究湖北省生态弹性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5.
以恩施市2003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本文利用ENVI5.1将影像分成六大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同时,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动态度的数学模型和混淆矩阵的分析方法,研究恩施市2003—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3—2015年,恩施市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高的为林地和耕地,二者总面积超过恩施市总面积的80%,林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用地类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剧烈的主要为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动态度K2分别达到28.43%、16.63%和7.74%;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方面,主要是林地和耕地的转化,其次是草地、裸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开封地区5种土地利用形式(草坪、小麦地、苗圃、梨园、荒地)下春季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垂直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调查了020cm土层中杂草种子库的萌发发芽数,分析了杂草种子库的相似度.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020cm土层中杂草种子库的萌发发芽数,分析了杂草种子库的相似度.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020cm土层)杂草种子库共有杂草种类9科13种,其中禾本科、桑科和菊科杂草种类最多,草坪中禾本科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33.54%))为优势物种;桑科葎草(Humulus scandens)在麦地、荒地和苗圃中是优势物种(87.16%、81.23%和62.20%);梨园中菊科的鳢肠(Eclipta prostrata)最多(57.97%).功能群分析表明:双子叶多年生杂草种子D2为主要类群,双子叶一年生植物D1主要分布在草坪、梨园和苗圃地,单子叶一年生植物M1主要分布在草坪.垂直分布格局:多度平均值1.5(020cm土层)杂草种子库共有杂草种类9科13种,其中禾本科、桑科和菊科杂草种类最多,草坪中禾本科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33.54%))为优势物种;桑科葎草(Humulus scandens)在麦地、荒地和苗圃中是优势物种(87.16%、81.23%和62.20%);梨园中菊科的鳢肠(Eclipta prostrata)最多(57.97%).功能群分析表明:双子叶多年生杂草种子D2为主要类群,双子叶一年生植物D1主要分布在草坪、梨园和苗圃地,单子叶一年生植物M1主要分布在草坪.垂直分布格局:多度平均值1.5(05cm)>1.23(55cm)>1.23(510cm)>1.07(1010cm)>1.07(1015cm)>0.85(1515cm)>0.85(1520cm);杂草物种丰度平均值3.36>2.96>2.68>2.04.多样性指数(F=9.23,P=0.00)和优势集中度指数(F=6.89,P=0.00)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苗圃和草坪相似度最高,梨园和荒地相似度最低.  相似文献   
57.
《甘肃科技纵横》2014,43(11):1-1
正"绿色革命"密集的农作方式正在越来越快地改变着地球大气。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发现,过去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季节波动升高了约15%,平均季节性波动正以每年0.3%的速率增加。"我们看到的是‘绿色革命’对地球新陈代谢造成的影响。"马里兰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教授、VEGAS主要开发人员曾宁(音译)说,"我们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逐渐改  相似文献   
58.
以贵州喀斯特峰丛盆地区的清镇红枫湖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运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研究区土壤性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石漠化发展的物理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经果林草地国家天然保护林耕地封山育林灌草丛撂荒地,经果林是示范区毛管持水量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介于0.6~1.27 g/cm~3之间,土壤容重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主要受人为干预影响较大;土壤总孔隙变化规律为:撂荒地耕地灌草丛封山育林国家天然保护林草地水田,撂荒地、封山育林地的非毛管孔隙比例较高,占总孔隙的34.45%~55.42%;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 H值在7.3~7.8之间;国家天然保护林和封山育林地的总氮含量较高,土壤相对肥沃,土壤总钾含量均值在2.734 3~9.166 5g/kg。  相似文献   
59.
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最活跃、最复杂的区域,其合理利用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独特性和利用现状入手,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0.
河南省已初步确认175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其中郑州市将分布14个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2413召开的河南省土地利用城乡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南省将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