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89篇
丛书文集   56篇
教育与普及   1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72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25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肯渎创新.  相似文献   
42.
哲学关注环境问题,要以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点进行讨论。即如何确定“中心事物”和“有关的周围事物”。对此的不同确定导致“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分歧。但分歧的双方都聚焦于同一个对象:生态系统中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人类及其活动。哲学关注的环境是人类作为主体在其中活动和发生影响的环境。哲学关注环境的目的:一是探讨作为环境的存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讨论自主活动的人类对于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伦理问题。可以尝试哲学原有的经验实证方法、理性预设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综合来提供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哲学框架以构建一种环境哲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43.
44.
从命运思想的历史发展出发,概括了三种主要的命运观,并对有代表性的命运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外古代的命运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哲学命运观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5.
满红  陆兴海 《科技资讯》2006,(8):131-133
1.演奏艺术美学思维的逻辑起点 演奏艺术美学属音乐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在古代,美学从属于哲学,只是到了近代,美学才从哲学中相对独立出来,但它仍然具有浓重的哲学母体的抽象思辨特征。  相似文献   
46.
Rodd  MG 周凯 《世界科学》1991,13(1):53-55
本文作者Michael G.Rodd是英国Swansea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关于采用自动化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带来的影响,作者在此文中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深一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7.
孤立子理论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8.
49.
对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分解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种做法,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也不符合列宁的初衷,反而引发出了很多问题:三分法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容易使人对三个部分产生孤立片面的理解;妨碍了我国学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0.
王贤昀 《科技信息》2008,(34):250-251
在中国哲学史上,苟子、陆九渊、戴震等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的对意见做了一定程度的讨论,而戴震是比前人更为明确的区分了意见和真理(知识)。在当代哲学家中,冯契对意见也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在其广义认识论中集中对意见及其向真理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