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袁赞 《科技信息》2010,(29):I0234-I0235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背后深藏着解构主义、后殖民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子。翻译中强调政治是其理论的独特之处。在她的理论中为什么要强调翻译的政治。她的理论又是如何与上述四种理论结合起来的,她是如何批判的吸收与发展这些理论的.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中对文化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前者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后者则以原语文化为归宿。随着后殖民研究的兴起,翻译研究也有了新的视角,国内也出现了一种"贬归化,扬异化"的势头。从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研究入手,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周作人在日本侵略中国后不久就迅速投靠日伪政权,这是极其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周作人附逆是由于他首先在精神上被日本文化所征服,进而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困境所造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被西方后殖民文化侵蚀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翻译都有意无意地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而传统上对“忠实”的强调又常常使得第三世界国家难以脱离被殖民化的危险.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标(目的)的强调为翻译实践中的消解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认为以目的论来观照西方的翻译实践,通过能动的、围绕目标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在后殖民背景中保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理论是东西方反殖反帝的政治文化运动的产物。其根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为边缘文化的发声提供支持。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重新确立中国文化的民族认同与合法身份,中国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型和批判性重建才能在新世纪焕发出光彩。我们既要积极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又要与西方的先进文化展开对话和交流。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新世纪的中国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性别的视角渗入民族议题的讨论中,使我们能够在民族、国家、阶级和性别的动态关系中讨论关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问题,这是一种有益的理论跨界,并使我们对国/族主义的某些论述保持清晰的批判,其讨论共分为三个方面:公私话语的设置导致了女性身份的暧昧不明;置身于性别利益之上的国/族话语对女性的暴力;为抵抗西方殖民或争夺对女性的控制而提倡某种落后的传统等等.  相似文献   
17.
回顾新生代导演“解禁”后的五年,置身于独特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与复杂的国际语境,新生代电影创作出现了新的、具有多元化面向的作品。新生代电影“主流化”之后采取奇观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与此同时,“先锋”艺术家代言“民间”的底层叙事冲动遭遇挑战。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电影的国际旅行面临“文化领养”的陷阱。“解禁”后新生代电影的国际营销策略应当对此种后殖民症候保持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古典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英译本也承担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在处理文化意象是各自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指出两个译本呈现出一种"殖民化"与"反殖民化"的对峙,而前者的翻译更有利于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小说大多在历史的宏大语境中展开对民间的叙述,意图表现别一种东方民族性。通过对《檀香刑》这个文本的分析,探讨了其作品的“媚丑”审美内核及民间性的实质内涵,实际上其作品具有后殖民语境下一种他者的目光,并由此分析了其作品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