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柱状叠层石柱体因趋光性而弯曲向上生长.高能环境是柱体不断生长的前提条件.潮下带柱状叠层石无壁,柱体成分与柱体间成分相似;潮间带产出的柱状叠层石有壁.柱体成分不同于柱体间充填物的成分.叠层石露出水面干裂后可导致分叉现象.本文就柱状叠层石的生长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23亿年前-7亿年前的元古代,繁育着非常广泛的叠层石叠层石遍布全球七大洲,昌盛了十多亿年。叠层石藻类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生物,相当于中生代的恐龙,是当时地球的霸主,但在7亿年前的时候却迅速衰落,在这以后,只在局部的零星范围才有叠层石的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3.
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主要由页岩和中薄层泥质、粉砂质灰岩组成。在该组上部中薄层砂质灰岩中产有该地区新元古代最古老的叠层石Baicalia和?Linella。大量的臼齿碳酸盐脉体穿插在该组叠层石的基本层中的现象较为独特,该组上部发育的滑塌构造和臼齿碳酸盐岩脉体的特征表明该沉积时期发生过强烈的地震活动;此外,在叠层石礁体周围还有大量的风暴沉积产出。这些现象表明,该组叠层石发育于风暴活动和地震活动交织的环境之中,地震活动是导致该组叠层石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上元古界柱状叠层石生长过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叠层石是一种微生物岩,在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中分布之广泛、数量之丰富、种类之多样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少见的,因此叠层石的大量发育也是元古界地层的显著特点。叠层石是以兰藻为主的微生物通过生长和代谢活动而吸收沉淀矿物质或捕获矿物颗粒,自一个点或一个表面单向增生,构成具有纹层的层状体所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它通常由一层碎屑层一层有机层交替叠置而成。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深层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储层的新类型。四川盆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遍布全盆,岩石结构具有全盆地相似性,灯二段以凝块石和葡萄石为主,灯四段以纹层石和叠层石为主。灯二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喀斯特孔洞、葡萄-花边状孔洞、微生物体腔孔、微生物格架间孔和凝块间溶孔,灯四段则以窗格孔和喀斯特孔洞为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风化壳喀斯特作用。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的雷四段,主要为叠层石和凝块石,储集空间主要为微生物窗格孔和格架孔。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礁滩(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蚀作用。目前,在灯影组和雷四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均已发现大型气田,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西部中北段是深层-超深层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10亿年前的地-日-月关系: 来自叠层石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屈原皋  解古巍  龚一鸣 《科学通报》2004,49(20):2083-2089
对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界铁岭组叠层石进行的研究发现, 叠层石明暗纹层对厚度呈周期性变 化, 这些周期性变化被解释为月节律和季节节律, 结合S型叠层石的形态特征初步得到如下古天文信 息: 10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晚期, 一年至少有516±20天、12.9±0.5个月, 一个月有40天, 一天最多16.99±0.66小时, 古黄赤交角为29.2~30.6°.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喀斯特洞穴有光及黑暗环境中的洞穴叠层及其沉积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喀斯特洞穴叠层石的沉积模式,进一步确定了喀斯特洞穴石灰华沉积物的生物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19.
四川城口陡山沱组的Epiphyton锰质叠层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旭 《科学通报》1992,37(20):1873-1873
一、地质概况 上扬子地台北缘展布着震且纪陡山沱期锰矿沉积成矿带.Epiphyton锰质叠层石发现在成矿带东段高燕锰矿的太山村采坑。在高燕一带,陡山沱组厚度50—60m,下部是夹有砂岩、石煤的碳质泥岩,上部是含锰泥质白云岩,在泥岩和白云岩之间是厚度1.5—2.5m的锰矿层.矿层多呈薄层状并夹有薄厚不等的含锰碳质泥岩.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测试结果,组成矿石的主要矿物是钙菱锰矿,其次是少量的石英、白云石、锰白云石、黄铁矿、伊利石和有机炭等.锰质叠层石是矿石类型之一,呈数毫米至数厘米厚的薄层夹在矿层的中部(图1-A)。  相似文献   
20.
深海锰结核的描述方法及术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生物岩的角度提出深海锰结核(锰质核形石)的描述方法及所用术语。从宏观到微观应按(1)核心和包壳,(2)壳层和叠层石礁体,(3)叠层石建造体和柱体,(4)纹层以及(5)生物组构5个层次进行描述。文献中关于锰结核的同心环带结构、同心球粒状构造、鲕状构造、斑杂构造实际上是叠层石柱体的不同切面。作者提出,锰质叠层石中的纹层疏密相间,是微生物周期性生长而形成的。其中亮层和暗层的元素成分基本一致,主要由铁锰质矿物所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