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从华夏对非华夏的认知与定位,两者的互动角度,来解读早期汉文文献对湘西地区的记载。一直到宋代熙宁年间尝试将湘西地区纳入直接统治之前,中原王朝对于湘西地区的有效管控,基本上都还只是士大夫们偶尔的理想或者后朝的建构。事实上,中原王朝也并不一定汲汲以求于当地的华夏化。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强势王权之间,配合山区复杂的地理与生态,给多样性社会与族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其中有些进一步阶序化,发展为地方王权,湘西土酋也曾经做出如此努力。中原王朝也需要有这样的空间来作为与其他王权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82.
<正>阿拉善地块西以阿尔金断裂与塔里木板块相接,北望中亚造山带,南邻祁连造山带.本区由北向南存在两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带,即阿拉善北缘断裂带(或称巴丹吉林断裂带)和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为界,将阿拉善地块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区[1-5].阿拉善地块古元古代构造层形成于裂谷型海盆环境,该构造层主要由龙首山群组成,经吕梁运动固结形成本区褶皱基底[6].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以角度  相似文献   
83.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84.
对采自羌塘块体腹地中—晚三叠世图地层的87块样品(9个采点)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与退磁实验,以探究羌塘地块的运动学过程与古—新特提斯洋转换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组火山岩样品中,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而菊花山组灰岩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大部分样品的退磁曲线具有双分量特征,除低温(场)分量之外,还获得了一中—高温(场)分量,通过与北羌塘块体已有的古地磁数据对比,推测该分量可能为早白垩世时期的重磁化结果。  相似文献   
85.
华夏历史文化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核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如何发挥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把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物质文化的重建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6.
Delamin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overview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udies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es of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with respect to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pyroxenite source resulting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eclogite-derived melt and peridotite i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delamination. The pyroxenite source thus formed has unique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which characterize Mesozoic basalt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Melt-peridotite intera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fertilization of cratonic lithospheric mantle, leading to density increase, weakening and final destabiliz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nature of the melt is the key to distinguish mechanisms of destructing this craton.  相似文献   
87.
朱赖民  张国伟  郭波  李犇 《科学通报》2009,54(12):1725-1735
以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钼矿带的金堆城、东沟、石家湾和三道庄等钼矿床为例, 报道了东秦岭钼矿带成矿流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 通过氦、氩和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 探讨了成矿流体来源、演化及其与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碰撞造山过程的耦合关系. 华北地块南缘东秦岭钼矿带钼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在1.38~3.64 Ra之 间, 40Ar/36Ar比值为295.68~346.39, 指示成矿流体系由不同性质和组成的两个端元流体混合而成, 即与壳幔混合成因斑岩体同源的高温深源流体和富含地壳放射成因氦但具有空气氩同位素组成特征的低温大气降水. 东秦岭钼矿带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斑岩体和区域地层岩石含矿性资料共同揭示, 矿床成岩成矿物质来自深部, 为下地壳和上地幔混合源.华北地块南缘钼矿床的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后的陆内造山和伸展过程相伴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与钼矿化有关的斑岩属同熔型花岗岩类, 而非简单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或S型花岗岩, 因此具有深刻的深部和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8.
钦-杭结合带金属矿产分布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与华夏地块经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结合带-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简称钦-杭结合带),是我国东南部一条重要的岩浆成矿带。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结合带途径的省份区域把结合带分成四段:广西段、湖南段、江西段和浙江段,并对各段金属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作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89.
报道产于福建西部三叠—侏罗纪界线附近的一个生物群,包括介形类Tungchuania sp.,Gomphocythere?yuba-cunensis,Gomphocythere? longa等,双壳类Shaanxiconcha spp.和植物,此生物群属于华北生物区系。讨论了毕业生物区生物在华南出现的意义,认为标志着当时华北与华南两大陆块已经拼合。  相似文献   
90.
正人们常说,华夏文明看山西。作为一名山西人,这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情。山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繁多,是一座蕴藏极丰富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最亮丽、最精彩、最生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人民群众,存活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因此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民间技艺的需要,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促进山西文化繁荣昌盛的需要。正如在2016年两会上,代表委员聚焦非遗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