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On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hich is pivo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destruction mechanism and its geodynamic controlling factors, still remain controversial.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magma genesis and evolution, first we outline magmatic expressions that can be related to cratonic destruction, then use magmatic and basin evolution trends to constrain the timescale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North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include: (1) the thinning of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might have started, at least locally, since late Carboniferous-late Triassic, attained its climax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and continued till the end of late Cretaceous-early Cenozoic.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was a relatively slow, rather than a dramatic process. (2) The weakened lithospheric zones along the margins and interiors of the crat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ratonic destruction, partly accounting for the heterogeneous pattern of cratonic destruction. (3) The tectonic factors that controll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may be multiple. The late Carboniferous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plate and the late Triassic collision between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may have re-activated the craton by influencing the thermal and integral structure of the craton. The Pacific subduction underneath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 played a determinant role in the cratonic destruction, govern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ost-Mesozoic basins and major tectonic configuration, temporal change of magmatism and formation of the North-South gravity lineament.  相似文献   
132.
拉萨地块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具有很大争议,原因在于对拉萨地块基底特征的认识不足,限制了对拉萨地块演化和成矿潜力的评价。本研究对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玄武岩中的锆石捕掳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特征研究。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捕获锆石绝大多数具有S型花岗岩结晶锆石的特征,或代表了拉萨地块南部存在变质沉积岩基底。锆石年龄呈现210、552和1 043 Ma三个峰值,分别对应三叠纪拉萨地块南缘的弧岩浆事件、埃迪卡拉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原特提斯洋俯冲事件以及拉萨地块在中元古代时期与非洲大陆的亲缘性。该成果为拉萨地块的基底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3.
从基性岩墙群区域形态差异、韧性剪切带产状特点、构造岩类型与矿物变形特征、区域褶皱样式差异等方面初步论证了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存在。认为南秦岭武当地区的构造格局不是前人认定的以推覆构造为主,而确实有走滑韧性剪切带存在。  相似文献   
134.
华夏地块古老物质的发现和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对粤北南雄地区一个副片麻岩中56个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显示, 华夏腹地晚新元古代沉积岩主要由新太古代(~2.5 Ga)和Grenville期(0.9~1.1 Ga)的碎屑物质组成, 其中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中元古代和少量中太古代(3.0~3.2 Ga)和古太古代(3.76 Ga)的碎屑物质. 这些发现表明华夏地块存在非常古老的物质. 37颗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显示这些碎屑物质具有不同的成因, 少量结晶于有较多新生地壳组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而大多数结晶于古老地壳组分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指出华夏地块新生地壳物质主要是在2.5~2.6 Ga形成, 中太古代(3.0~3.3 Ga)、古元古代晚期(~1.8 Ga)和古太古代(~3.7 Ga)也是重要的地壳生长期.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非常强烈, 但主要表现为古老物质的再循环, 只有很少有新生地壳增生. ~2.1 Ga模式年龄峰值的存在和同时代锆石的缺失表明许多锆石的古元古代模式年龄很可能是源区中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晚期物质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对华南地块中三叠统巴东组红层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采用高场等温剩磁各向异性(hf-AIR)方法, 识别出巴东组红层的磁倾角浅化因子f = 0.63。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 巴东组红层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 磁化率和高场等温剩磁各向异性组构均指示其具有典型沉积组构特征, 表明未遭受后期构造应力改造。高温特征剩磁分量为碎屑赤铁矿所携带, 具有单一负极性, 并在95%置信水平上通过褶皱检验, 与前人在同一剖面不同位置获得的以正极性为主的古地磁方向一致。该特征剩磁方向在地层校正后的平均方向为Ds = 222.1°, Is = ?27.2° (α95 = 8.7°), 对应古地磁极为48.1°N, 215.5°E (A95 = 8.4°)。对包括本文数据在内的华南中三叠世红层高质量古地磁极数据(Q≥5)用f = 0.63 进行统一校正后, 获得平均古地磁极为48.5°N, 207.6°E (A95 = 10.7°)。对比华北地块同样经hf-AIR方法浅化校正后的早三叠世古地磁极, 两者在其东部参考点上的古纬度完全一致, 验证了前人提出的华南华北中生代剪刀式旋转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从板块到断层应力加载动力学过程、区域强震活动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大陆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过程等.上述问题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基本研究方向可分为周边板块边界动力加载、活动地块划分及其变形机制、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区域强震演化、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动力学模型.相应地,中国大陆型强震物理预测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从板块到断层应力的加载过程,明确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来源;(2)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研究大陆型强震变形机制,为强震地点和震级预测提供支持,可称之为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综合概率预测;(3)大陆型强震复发动力学过程以及强震破裂动力学过程,为时间物理预测提供依据,可称之为强震动力学概率预测;(4)区域断裂系统与强震时空演化,分析区域强震成组时空演化及动力机制,实现区域强震成组活动和单个断层强震的物理预测.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地震预报业务现状,对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现象或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尝试描述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工作方向,期望能为我国地震物理预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7.
扬子地块西南部关键金属元素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8.
正2月28日,河北省固安县政府、美国硅谷湾区委员会、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硅谷共同签署了承接硅谷高科技产业转移战略合作协议。华夏幸福基业美国硅谷高科技孵化器正式开园,这是河北省在国外的首个高科技孵化器。该孵化器位于硅谷地区山景城(MountainView)卡斯楚街(CastroStreet),面积约1400平方米,紧邻惠普、谷歌公司总部和斯坦福大学。孵化器将产业承接、资金支撑和科技资源紧密  相似文献   
139.
《科技智囊》2012,(10):2
龙的故乡龙的年代龙的传人龙的豪迈让中华巨龙昂首飞起来……"中国龙"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五千年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民族魂。当代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各国文化不断进行碰撞,中国龙形象的神秘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凸现"团结合力"的精神实质。由我国八大民主党派、国务院五个部委、全国政协两个专门委员会共同发起组织实施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多名负责同志发出呼吁,  相似文献   
140.
张璇  田秀丰  汤倩  徐钦 《甘肃科技》2014,(7):66-69,87
强烈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作为全球强震活动最频繁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所面临的防震减灾形势尤为严峻。通过地震预测和预测基础上的防御来减轻地震灾害,是防震减灾的最基本途径。近年来,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受到了各国地质专家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简要总结了我国在强震机理与预测方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差异,介绍了张国民研究员提出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以及岳中琦博士提出的地震发震断陷沉积盆地缝洞高压天然气体沿低强度面致破裂岩体、再隆起地层反弹理论,并且从板块运动、块体运动与变形、深浅构造关系3个层次着手,研究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式和前兆机理,探讨强震孕育的深部环境及预测方法。尽管目前的研究及所取得的进展还是初步的,但其为探索强震成因机理、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提供了许多科学启示,也为强震预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