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产业集群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析了菏泽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形成机制,认为在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借助政府和市场因素促进创新,对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2.
我国民族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使我们协调解决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民族医药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3.
徐平 《信息化建设》2014,(11):53-53
浙江省是全国医药生产大省,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是,浙江省医药产业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低、小、散”问题仍然突出,绿色安全生产模式亟待普及。  相似文献   
54.
《杭州科技》2004,(1):14-16
实施以建设“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区块,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举措;是科教兴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步骤。为进一步加快“一号工程”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港”、“新药港”建设的领导由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一号工程”的组织实施。“一…  相似文献   
55.
作为中药产业大省,云南选择产业基础较成熟的医药产业等作为第一批重点改造的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抓重点、摸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从行业、企业、产品人手,由点及面,最终达到从整体上提升云南传统产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6.
目前,北京市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本表现为“四、三、二”的格局,即四个产业环节: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三个核心领域: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57.
至少在某些领域,生物医学已经迅速开始模仿源自软件开发的开源模式。但是,很难想象药物开发领域的开源模式是什么样子。毕竟,医药产业主要是利益驱动的,这也是美国FDA的罕见病药品开发办公室为业界提供额外激励的原因之一。如果不能确定利润在哪里,有谁会对此开展研究呢?然而,一些实验室却逆流而上,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James E.Bradner小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Bradner成功地使用了开源策略对付癌症,动力则来  相似文献   
58.
基于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分析了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9.
《合肥科技》2004,(8):12-12
8月7日,安徽金大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医药产业园在合肥高新区开建。目前该公司拥有国家一类生物制品药剂,三类抗生素药品制剂等5个品种,计划投产后,产品将填补国家及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60.
《科技与经济》1996,(1):18-24
1.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初南京的支柱产业。2.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科技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三位,但产业产值仅占全国百分之一。3.全市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生产企业分属十个主管部门管理。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集成、突出重点、十分重要。4.美国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位居第三大支柱产业、投资额仅次于国防费用。5.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高风险的“四高”产业。根据南京市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发展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使之逐步成为21世纪支柱产业。最近,由南京市科委牵头、有医药总公司、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生化制药研究所、南京市政府研究室等单位组成题组,对南京市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