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1篇
系统科学   24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针对多波束声纳体积大,成本高的局限,利用单波束声呐的探测波束依次旋转,依次获取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前方的左、中、右3个区域的障碍物距离信息.通过设计合适的环境障碍状态与有效的避障行为集合,并利用强化学习选择适合AUV自主避障的障碍状态-行为组合.仿真实验表明,根据单波束传感器提供的障碍物信息,通过强化学习获得的状态-动作组合,可以保证AUV躲避前方90°开角的障碍物,达到安全航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掌握不同深度剖面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毒死蜱吸附程度的关系,全面准确地评价毒死蜱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及其对地下水污染风险。【方法】采用批量吸附实验考察南北方3个不同农业区(常州、天津和寿光)不同深度剖面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特征,并使用Linear模型、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数据进行拟合,同时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规律(R~2=0.95~0.99),常州表层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速率最低。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对土壤吸附毒死蜱的动力学进行拟合(R~2=0.93~0.99),3个研究区表层土壤对毒死蜱容量均明显高于下层土壤。毒死蜱对3个研究区地下水的污染风险为常州寿光天津。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其次是矿物含量。【结论】土壤对毒死蜱的吸附是一种快吸附慢平衡过程;研究所得的线性回归方程能被用于估算风险评价中的相关指标值,可为毒死蜱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价中相关指标值的获得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传统产液劈分方法无法考虑层间干扰及注水井和邻井的影响,难以准确判断井下实际状况。同时,海上油田产液剖面测试成本高,常规的机器学习方法面临样本数量少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神经网络和极限梯度提升算法的多层合采产液劈分混合学习模型。概率方法可以识别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将神经网络与概率建模结合,进行分层产液数据分布特征挖掘,结合主控因素分析,混合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小层产液量的准确预测,可以依据较少的数据获得更为稳健的模型。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将其应用于实际油田某区块进行产液剖面预测。结果表明:相比KH劈分方法在计算中劈分系数固定,不会随着生产过程波动,所提出的方法可从历史数据中学习,预测精度达到87.9%,预测结果更加逼近真实单层产液量。  相似文献   
94.
中国煤山剖面事件界线层粘土中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煤山剖面第25层亦即俗称的“白粘土”层代表着曾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P/T)地史转折期(约2.5亿年前)的灾变事件地层记录。继发现“白粘土”中存在自形晶石膏之后,这里新发现其中保存有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中子活化分析显示,白粘土中的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与自形晶石膏乃至与白粘土本身具有基本相同的稀土分布模式,指示了三在相同或极其相似环境中同期或准同期形成。联系“白粘土”呈天然强酸性的事实,提出了酸性硫酸盐化学置换碳酸盐导致生物化石碎屑石膏化的成因机制。石膏化生物化石碎屑的发现,为P/T转折期的海洋曾出现严重酸性化事件提供了新证据;且为解读P/T生物大灭绝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5.
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地层学家经长期研究认为,显生宙以来的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曾在2.5亿年前,亦即,在对应于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的年代附近,发生过全球性最为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煤山剖面是目前唯一被确定的全球P/T标准层型界线与点的剖面,俗称“金钉子”。因此,关于该剖面的事件界线层的地球化学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对理解P/T转折期发生的灾变事件和环境变化具有全局性的科学价值。沿着曾间接提出的:P/T转折期可能的全球酸雨事件的传统思路和全球海洋酸性化事件的新思路,实验证实:煤山剖面P/T界线粘土层的潮湿白粘土呈强酸性,校正酸度值达到pH0.80~1.32。这一发现向寻找:P/T转折期全球海洋酸性化的直接证据迈进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6.
该文报道了腹足类15属(包括1新属)、介形类11属14种4未定种以及玻屑、微球粒等在江西乐平地区二叠三叠系(简称“P\T”,下同)界线层中的发现.介形类Langdaiasuboblonga和腹足类1新属与Hindeodusparvus同层,同样是三叠系底界和早三叠世早期的标志化石.  相似文献   
97.
该文报道了腹足类15属、介形类14种4未定种以及玻屑、微球粒等在江西乐平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中的发现,介形类Langdaia suboblonga和腹足类1新属恙Hindeodus parous同层,同样是三叠系界和早三叠世早期的标志化石。  相似文献   
98.
张美玲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0):4750-4755
低序级断层使含油断块的油水关系复杂化,尤其是对于单砂体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砂体内部结构非均质性明显的区块,低序级断层的识别对于寻找有利井位、解决注采矛盾非常有利。在卫星油田卫21区块为单一背斜构造基础上,采用葡萄花油层组密井网资料,考察分析同一井排井资料反映的葡顶构造位置的相对变化趋势,结合地震剖面,有效地实现了该区块低序级断层的识别,为加密井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根据装备具有多任务系统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多任务剖面下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评估数学模型,研究了利用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多任务剖面下的MTBF的点估计和区间评估的一般方法,并给出了计算示例,该方法提高了评估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0.
平衡剖面技术在明水-绥化地区构造演化恢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平衡剖面技术,在实际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明水-绥化地区4条主要测线进行了平衡恢复,并计算各演化阶段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从而研究各构造演化阶段的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火石岭-营城期为断陷强烈扩张阶段,登娄库期为断陷向坳陷转化阶段,泉头-嫩江期为稳定的坳陷沉积阶段.嫩江组沉积末期由于受到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发生构造反转,研究区中部隆升形成背斜带,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明水-绥化地区经历了完整的伸展盆地演化序列,晚白垩世形成的绥棱背斜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