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9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91.
近几十年,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成为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状况的重要指标.以中国内陆干旱区黑河流域为研究区,使用1985~2015年逐月栅格NPP、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分别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分析年NPP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渔网分析和重心转移模型探索不同空间位置上年NPP重心转移对气候因子重心转移的响应规律,同时揭示年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响应,最后探讨了地貌分布和气候因子对年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5~2015年,黑河流域年NPP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面积分别占总面积44.98%和35.27%;(2)黑河流域总面积的80.12%区域年NPP变化存在显著突变点,主要发生在1989~2010年;(3)与1985年相比,2015年在全流域分别有21.69%和26.78%网格数目上年NPP重心转移方向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重心转移方向一致;(4)气候因子和非气候因子对年NPP变化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6.13%和83.87%.研究成果有利于了解黑河流域植被碳汇时空特征,从而进一步为黑河流域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692.
69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评价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长江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了解流域植被生长情况和生物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SA模型,反演长江流域植被NPP,分析长江流域2001—2018年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植被NPP的演变特征以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CASA模型对于长江流域植被NPP的反演效果较好,可以反映研究区的植被NPP的实际状态,长江流域多年植被NPP为572.72 gC/(m2·a)。时间上,长江流域植被NPP年际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2001—2007年NPP年均值变化明显,呈波动式上升;2008—2018年相对变化趋于平稳,植被NPP年内变化层次感比较明显,夏半年(4—9月)NPP月均值较高,对全年NPP总量的贡献率为77.61%。长江流域植被NPP空间格局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递增,长江流域在18年间植被NPP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NPP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岷沱江水系南部、嘉陵江水系西部...  相似文献   
694.
文章采用碳汇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法,以安徽省为例计算能源足迹;将非化石能源消费也纳入能源足迹的计算中,以便更准确测度能源足迹;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分解法分析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探索非化石能源足迹对能源足迹总量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碳汇法相比,NPP法考虑区域综合碳吸收能力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准确;基于NPP法计算含非化石能源的能源足迹,2009—2016年安徽省能源足迹累计增长511.25×104 hm2,年均增长率为5.02%;能源强度在抑制能源足迹增长因素中占94.35%,贡献度为-1.57;经济发展在促进能源足迹增长的因素中占95.95%,贡献度为2.55;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正效应大于以能源强度为主的负效应,两者比值为1.74∶1.00;非化石能源足迹、煤炭足迹的贡献度与总量变化率分别呈-0.54负相关和0.44正相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