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3篇
系统科学   62篇
丛书文集   440篇
教育与普及   1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97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75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683篇
  2009年   875篇
  2008年   808篇
  2007年   796篇
  2006年   544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着“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文章利用聚类分析对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共28个样本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2.
发展远程教育事业,应用是关键.本文就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进行简单说明,并阐述如何更好地激励教师主动地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43.
迟赵冰 《科技信息》2007,(1):170-17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走特色发展之路。一、县域经济和地方特色的概念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份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反映的是每个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县域经济具有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优势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  相似文献   
44.
地理环境的影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近代乡村文化的都市迁移造成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形成了近代中国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45.
当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即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无锡市农村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发展趋势良好,但与浙江、广东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在人们认识上,乡镇基层干部反映:少数部门特别是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或多或少还存在片面性,“扶  相似文献   
46.
47.
独瑜 《甘肃科技》2003,19(10):10-10,7
分析了当前农村各种合作组织的趋势,并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8.
我国当前农村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农业发展后劲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和农村工业化城市人问题。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对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多种农业产业化实现模式的设想进行分析和探讨,在分析和探讨当中发现并提出农村土地集体租赁的产业化实现模式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9.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emergy and method of emergy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wo mountain settlement (village) ecosystems in two aspects: input and output of energy in the agro-systems and the use of fuel energy.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settlement agro-system in the valley of Minjiang River is better in both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an that at the so-called half-high mountain. The former one is higher than the latter one regarding such indices as emergy yield ratio, labor productivity of emergy and emergy sustainable index, but lower than the latter one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In terms of fuel emergy, the settlement in the valley enjoys more diversified sources and is less depending on bio-energy while the settlement at the half-high mountain has only one source (i. e. fuel wood), much depending on bio-energy, may exert a greater pressure o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