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96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441.
张也  黄宝春  赵千 《科学通报》2019,64(21):2225-2244
白垩纪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之间的构造关系,是正确认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简称印欧碰撞)模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浪卡子县工布学乡下白垩统桑秀组岩石的系统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结合早白垩世冈瓦纳大陆的重建和印度板块白垩纪的运动轨迹,在对比分析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早白垩世以来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印欧初始碰撞前存在一个刚性/准刚性的大印度板块,印欧碰撞仍为经典的陆陆碰撞.首先,对采样剖面顶部砂岩和底部安山岩的U-Pb锆石年代学研究限定了桑秀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早白垩世的~134 Ma.其次,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携带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的主要磁性载体为磁铁矿和钛磁铁矿;进一步古地磁测试分析在采样剖面褶皱两翼共23个采点中获得了可靠的特征剩磁组分,经相邻熔岩流古地磁方向去重检验后的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和对应古地磁极位置分别为D*/I*=308.7°/-57.6°, k=29.5,α95=8.5°(N=11)和6.3°N,308.6°E(A95=9.1°).特征剩磁分量在99%置信水平上通过了褶皱检验和地球磁场长期变模型的检验,指示其为早白垩世末期区域褶皱形成之前获得的剩磁组分,并有效地平均掉了古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因此,该特征剩磁组分很可能代表了桑秀组火山岩形成时获得的原生剩磁.结果表明,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的观测古纬度和古磁偏角与由同时期印度板块古地磁参考极计算获得的期望古纬度和古磁偏角完全一致,指示藏南桑秀组火山岩形成时期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克拉通之间具有刚性/准刚性板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442.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人口流动带动了深内陆地区资源的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发扬红色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魂固本。文章以深内陆典型地区甘肃省庆阳市为研究地区,对庆阳市与全国省市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庆阳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县区资源分级,同时,对庆阳市与全国其他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其发展优势及不足,提出响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43.
埃达克岩成因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埃达克岩最初是用来定义那些富硅、高Sr/Y和 La/Yb的源于俯冲带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岩和侵入岩. 最初, 人们认为埃达克岩仅形成在年青且尚未冷却的大洋板块俯冲会聚带, 但随后的研究表明埃达克岩也可以形成于岛弧的一些特殊环境, 在这里某些异常构造条件可降低古老板片的熔融温度. 目前认为, 埃达克岩涵盖了一系列的岛弧火山岩, 包括原生俯冲洋壳熔体, 埃达克岩-橄榄岩混合熔体以及源于板块熔体交代后地幔楔橄榄岩的熔融产物. 近年来埃达克岩的研究产生了一些让人困惑的地方, 其原因包括: (1) 埃达克岩定义相当宽泛, 并依化学特征与其他岩石相区别; (2) 将含水体系下玄武岩的高压熔融实验结果作为板块熔融存在的确凿证据; 而且(3)存在有与板块熔融无关的埃达克质岩. 近期研究表明, 埃达克质岩和许多曾被认为是埃达克岩的岩石在岛弧和非岛弧环境下均可形成,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 镁铁质下地壳的分熔或直接是幔源低侵岩浆; 高压下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 低压下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加上相关的岩浆混合过程. 这些机制在岛弧环境或非岛弧环境都有可能. 尽管对埃达克岩和埃达克质岩的成因解释比较混乱, 但对这些岩石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俯冲带环境中物质循环、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44.
全球海洋岩石圈的最大弯曲与大地震发生在俯冲带。当弯曲应力超过岩石承受范围,就会产生正断层和地震,海水沿着正断层进入上地幔并发生蛇纹石化,引发浅源地震并可能造成灾难性海啸。选取西太平洋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和雅浦俯冲带以及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归纳近些年的地球物理观测及地球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俯冲带挠曲正断层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俯冲板块变形与地震之间的相关性,以揭示俯冲板片弯曲变形及相应的正断层与潜在板块水化特征。  相似文献   
445.
首次于鞍本地区发现晚太古宙晚期变质高镁安山岩,其主要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云母+石英+少量辉石,并与~2.55~2.52Ga BIF和变质表壳岩互层产出.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鞍本地区高镁安山岩发育钙碱性,高MgO, Cr和Ni含量,以及低FeOT/MgO比值等原始岩浆特征,并呈现强分异REE模式和明显Nb, Ta, Ti亏损等典型岛弧岩浆特征,与~2.7Ga Wawa绿岩带高镁安山岩和显生宙Setouchi地区赞岐质高镁安山岩具有相近的地球化学特征,将鞍本地区晚太古宙高镁安山岩解释为受到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为鞍本地区晚太古宙晚期存在俯冲机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