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负极添加剂CoO在储氢金合金颗粒表面形成的Co膜有助于抑制合金粉的表面氧化和成分的偏析,进而减少电解液的损耗,因而有助于储氢合金负极和电池性能的提高.本文从电池内阻和容量衰减角度考察了CoO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并以溶解—沉积理论为基础,利用循环伏安研究分析了CoO对储氢合金的保护机理..  相似文献   
72.
1.储氢技术进展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而氢汽车计划作为所谓氢能源经济的核心 ,吸引了各国研究者的兴趣。开发氢燃料不仅是为了根治汽车尾气污染 ,更是为了开辟可再生能源。就动力系统而言 ,以氢为汽车燃料完全可行 ,而且不一定非采用燃料电池方式不可。制约氢汽车发展的技术瓶颈是氢的储存[1]。储氢的难度在于必须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两项要求 ,以达到与燃油汽车相近的行驶里程和燃料成本。已经尝试过的储氢技术包括压缩、液化 ,和将氢转化为金属氢化物或甲醇形式 ,但均已证明不是实际可行的储氢方法。在活性…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x(Zr)及热处理工艺对LaNi(4.2+5x)Mn0.4Al0.4Zrx储氢合金微观组织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Zr元素后该储氢合金中均出现Zr(Ni,Al,Mn)5第二相,并且第二相的含量随x的增大而增多.当x=0.4时,经热处理后合金中的第二相沿主相晶界呈网状分布,而且其韧性很好.由于第二相对主相起到了防腐蚀保护作用,并降低了充放电过程中晶格畸变引起的合金粉化的速度,从而使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但由于第二相不是吸氢相,对电化学容量没有贡献,因此它的出现使合金的放电容量降低.  相似文献   
74.
《中国科技成果》2008,(5):54-5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于1979年5月开题立项成立储氢装置研究小组,以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钛系合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氢的纯化作为主攻方向。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在Ti系储氢容器和Ti系合金的研发中取得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75.
本文讨论了储氢材料α相吸氢过程,在处理表面吸附解离反应时,以描述实际吸附解离反应的吸附等温式及对应的速率方程代替文献中普遍采用的、只适于理想吸附情况的Langmuir方程;所获得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比较符合。通过对富镧混合稀土镍锰MmNi4.5Mn0.5α相吸氢反应的实际处理,提出该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随反应进程改变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6.
RM5型储氢材料的预处理及对合成氨的催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RM_5(R—稀土,M—过渡金属)型储氢材料作为氨合成反应催化剂时的预处理方式,表明先反复吸放氢再高温氮化的两步预处理能获得较高催化活性,第一步使样品获得较大比表面;第二步形成催化活性物种RN和金属M。同时,分析探讨了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催化活性中心是两物种的晶相接界处的机制。  相似文献   
77.
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成功地制备了新的镧系吸氢合金LaNi4Cu1-xMnx(x=0.25,0.5,0.75),对合金进行了XRD、SEM、吸氢测试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合金易活化,吸氢容量较高,其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合金的晶胞体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对预测氢化物稳定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Mg17A12铸态合金和Mg17Al12+x%Ni(z=50~200)球磨复合物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g17Al12-Ni复合物的相结构和放电容量主要取决于复合物中镍粉的加入量。加入的镍粉越多,越利于非晶结构的形成,其放电容量就越大。球磨120h的Mg17Al12+200%Ni复合物在303K的放电容量高达658.2mAh·g^-1(除去镍粉的质量)。  相似文献   
79.
基于Langmuir吸附模型分析了物理吸附储氢的最佳条件,讨论了压强、温度及吸附热对储存量的影响.由于平衡常数随温度和吸附热按指数规律变化,存储量对温度和吸附热的依赖十分敏感.在300K时,压强从50~100bar降到1.5bar的最大存储/释放量对应的吸附热约为-33.5kJ·mol-1.  相似文献   
80.
研究(La1-xTix)2MgNi8.25Co0.75(x=0、0.1、0.2)合金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相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合金都是由(La,Mg)Ni3和LaNi52个主相所构成的,晶胞参数随着Ti的替代而逐渐减小,这是因为Ti的共价键半径(0.132 nm)小于La(0.169 nm)所引起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合金电极经过4次活化后都能够达到最大放电容量,且放电容量随着Ti含量的增加而减少,从x=0时的384.6 mAh/g降低到x=0.2时的321.9 mAh/g,合金电极的循环寿命则从x=0时的53.1%提高到x=0.2时的67.8%,合金在1 200 mA/g时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先从x=0时的59.3%升高到x=0.1时的66.5%,然后又降低到x=0.2时的63.1%。此外,电化学动力学也显示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造成以上电化学性能变化的原因是Ti的加入一方面起到了脱氢催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合金表面形成了致密氧化层,虽然阻止了合金进一步的腐蚀,但也降低了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