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21.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四子王旗大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发生了变化;旱地的减少量最大,减少了56445.4hm2,未成林造林地的增加量最大,增加了77287.1hm2,菜地的年平均变化率最大,年增加率达39.59%,人工草地、独立工矿用地、荒草地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年上升,说明四子王旗土地利用系统日趋无序.  相似文献   
2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初步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指出该区人类活动及其文献进程具有深刻的环境演化背景,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认为人地关系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 ̄300a内。  相似文献   
23.
以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度的人工化,不稳定的景观格局是城乡交错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区位因素、交错带与城市建成区的“共振效应”过于缓慢及城市系统发展的等级性制约因素是影响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认识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的发展演变,可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我国西北农牧交错带在气候、地理、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对于区域PRED系统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拟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宁南山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影响该地区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区域环境及其影响机制,探讨区域PRED系统功能整合的可行性措施和对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5.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是生态脆弱区,以雨养农业为主,作物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利用5个气象站近半个世纪的逐日气温与降水资料,使用墨西哥帽函数(MHF)小波、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研究了生长季内气候变化及温水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0℃积温和生长季降水的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暖干与冷湿气候交替出现.生长季≥10℃积温的上升趋势达到显著水平(P<0.05),增加幅度为每10年72℃;降水的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全年降水和生长季降水变化为每10年-17.2 mm和-13.7 mm.≥10℃的初终日有明显的提前和滞后性.≥10℃积温充足,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88%.生长季降水分配极不均衡,雨热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26.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分析近40年气温、降水的年与季节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研究区气候类型与气候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通过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气候各因子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包括7种气候类型,东、中、西部分别以中温带森林草原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为主;②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近40年有升高的趋势,冬季和夏季气温增加,春秋两季气温变化不大;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明显,冬季降水基本不变,夏季和春季降水波动较大;④研究区气候变化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和4种类型。  相似文献   
27.
本文在介绍景观生态规划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范围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阐述了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结合大同市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了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景观资料搜集、景观适宜性分析、景观功能区划分、景观生态规划实施与调整等规划步骤,以期为大同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几乎每年北京城的春天都会遭遇沙尘暴的袭击,沙尘暴总会给明媚的北京抹上一层厚厚的黄沙,它干扰着人们的出行,干扰着人们的心情。每年的沙尘暴都会给人们的心灵上抹上一层阴影,同时,沙尘暴也会给城市带来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为了对沙尘暴的来源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为了更加了解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该如何建设,本刊特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望。  相似文献   
29.
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格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为出发点,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数据、道路、居民点等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叠加分析,得到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并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以优化生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低、较低、中、较高、高风险区的占比分别为0.07%,16.54%,64.32%,19.05%,0.02%;低、较低景观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东北段大部分区域、西北段局部区域;较高、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华北段和西北段部分.研究选取29个生态源地,构建51条生态廊道,识别出34个生态节点,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强化生态源地的保护、加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建设,以形成稳定的、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0.
利用2005年安宁区SPOT 5遥感影像和正射航空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在确定出研究区的适宜研究粒度为10 m的基础上,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进行研究.采用200 m×200 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规则,自然景观的分维数较高.各街道的景观指数分异特征明显.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安宁区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