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五四”至抗战前夕专徽共办有报刊300余种。本文以安庆、芜湖、蚌埠、合肥四地报业为重点,评介其主要报刊,并对有关重要报刊做适当考证。  相似文献   
3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视共青团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要重视发扬"五四"精神、发挥团学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载体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肩负的光荣责任和使命,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着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3.
五四精神与旅游化关系密切。五四精神是思想开放的产物,旅游化是孕育五四精神的酵母;五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35.
本文首先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接着具体分析了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6.
本通过回顾“五四”新 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简要历史,说明中国人民追求科技发展的坎坷经历;通过对比分析“五四”精神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新中国成立后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就当前如何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7.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填补的对象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将巴金研究推至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姿势是,将所有的问题从先人为主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于权力、意识形态、政治等.非文学"概念的冷静对象化至关重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语境的支配而形成其"负面"意象.一旦脱离如此时代性和特定语境的支配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非文学"概念的漠视甚至于无视只能导致"文学"本身的贫瘠;如果不把这些"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学"里一概地加以排除,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视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此研究姿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从80年代启蒙话语的偏离.今后巴金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放在如此认识上.  相似文献   
38.
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是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是鼓舞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高校共青团组织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勇敢担负起跨世纪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9.
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汤芗铭主湘时期①(1915年9月-1916年7月):仰承袁世凯的鼻息,发展缓慢;(二) 刘人熙、谭延闿第二次督湘时期(1916年7月-1917年9月):一度趋于活跃,但为时甚短,影响不大;(三)傅良佐、张敬尧祸湘时期(1917年9月-1920年6月):呈现勃兴局面,影响深远;(四)谭延闿第三次督湘、赵恒惕主湘时期(1920年6月-1921年10月):时起时落,渐渐失去鼎盛时期的锋芒.  相似文献   
40.
王光祈(1892m1936年),是以“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活动家和音乐学家双重身份载人史册的。早在1989年3月,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冯文慈、俞玉滋即撰文④指出:关于王光祈的一生,有三个问题值得分析研究。一是,他作为“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后来何以转向以音乐学为终生事业,如此强调音乐在复兴祖国中的作用。二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人物,在音乐思想上何以如此强调孔子“乐教”,所谓“谐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