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63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6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有利于推动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本文阐述了广西通过派驻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科技人才队伍、致富带头人、电商服务团队等五个层面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人才活力,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部,红果、核桃等林果产业发展多年,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品种杂乱、管理粗放、深加工技术滞后,影响产业进一步发展.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加强管理和技术服务,改造低产低质林,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深加工企业,循序渐进提高农民收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对策,为济源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林果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蓝  刘畅 《科技智囊》2021,(6):23-29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部署和布局乡村振兴战略.文章基于政府绩效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维度,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度量体系和动力工具.该评价维度包涵资源投入、过程监管、目标实现情况和社会满意度四个方面.文章指出,相关单位以绩效评价推进乡村振兴时应注重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构建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凸显农民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个安置在广东的三峡移民村落白村首任村长上任、下台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移民村落的乡村权力“博弈”过程,以及这种乡村权力与移民适应的关系,指出帮助移民获得适当的社会资本是帮助移民更好地适应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7.
(接上期)上面提到的非定居移住民,是指从福建及浙江省南部的台州府等地流入奉化县山区的人,即所谓的“棚民”。在位于忠义乡以西的剡源乡,可以见到如下的记事 。剡源向乏水患,亦无劫案。自嘉庆初,闽、台(福建省与浙江省台州府———引用者)棚民相率来剡〔源乡〕,种靛青、种苞芦,日辟日广。如牛山之濯濯水,无所蓄迨。〔嘉庆〕末年,大雨连旬,山水骤注于溪,溪不能容,遂漂没田畴无算。……比年仙居、黄岩无业贫民偕来工作,寓居山厂,一不得食,抢劫之案,层见叠出。由此来看,自嘉庆初年( 1 8世纪末)以降,福建等地的棚民、浙江南部的贫民流入该地山…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旅游产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对中国村庄权力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在上世纪30年代以其乡村建设理论指导开展了一场当时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并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山东邹平、济宁开辟乡村建设实验区,历时7年,进行了乡村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当时的农村改革、社会改革起了一定作用。虽然囿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这场改革运动失败了,但其思路和措施仍不失历史的进步意义,对当前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也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