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8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1.
通过对典型井位濮115井沙三段地层进行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 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三段碳酸盐岩及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作用机理和成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 研究井段地层中碳酸盐组分为自生矿物, 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分异明显, 碳酸盐岩中δ18O偏正, δ13C偏负; 碎屑岩中δ18O偏负, δ13C偏正; 混积岩为二者的线性混合。同位素特征指示碳酸盐岩在强蒸发、弱淡水注入的条件下形成, 湖水相对封闭, 水体较浅, 底层水体可能呈氧化状态; 碎屑岩形成于弱蒸发、多淡水注入的相对开放湖体中, 湖平面较高, 底层水体可能缺氧; 混积岩则形成于两者的过渡阶段。频繁变动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可能指示对应沉积期的气候条件和湖平面, 并指示湖盆底层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频繁变动。研究井段陆源碎屑含量逐渐减少, 可能指示湖平面整体上处于下降期, 与之相对应的沉积期湖盆相对封闭的阶段占主导。  相似文献   
712.
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的位置确定对研究区域古沉积环境演化和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地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前提.古海侵边界的确切位置可以通过追踪具有连续地层区域的海相地层尖灭点实现.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具有钻孔数据和典型古海岸线地貌标志的区域为试验场,提出了一种探地雷达(GPR)追踪大暖期海侵边界的方法.结果显示,选取探测深度7—8m、图像分辨率0.3m的100MHz超强地面耦合(RTA)非屏蔽天线能够较好地识别海侵体系界面,结合已有钻孔Y61和现场探挖的浅钻,能够获得海侵沉积层由海向陆逐渐向上延伸、直至尖灭的层位位置变化信息的剖面图像.依据已确立的方法,在莱州湾南岸已有钻孔ZK305附近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侵形成的粉砂、细砂和泥的薄互层以楔形侵入至古今陆相沉积层间,在雷达图像上会形成明显的反射特征.方便快捷的探地雷达技术结合部分钻孔资料可用于海相层、古海岸线位置的精确测定,为古海岸线位置不确定的区域提供纵向直观、层序地层方面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713.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藏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藏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根据原油的物性、族组成特征,将该区原油分为三类,并对每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对该区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其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原油的油源对比,探讨了该区油气纵、横向分布,运移成藏及源岩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14.
为研究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孟加拉湾水(BBW)及阿拉伯海水(ASW)的季节分布,利用2003-2012年的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Argo)资料,依据温盐标准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BBW在11月至次年3月主要分布在阿拉伯海东南部海域,6-10月出现在苏门答腊岛外海及赤道海域,并持续至次年2月。ASW在5,6月及10月至次年1月沿赤道向东延伸最远,可至90°E以东海域,在多数月份(6月至次年4月)还出现在湾内。分析表明,BBW有3个出湾通道:11月至次年3月,东印度沿岸流及东北季风漂流是BBW从湾内进入阿拉伯海东南部海域的2个主要流路,6-10月,BBW通过湾口东侧的连续南向流输送至苏门答腊岛外海;ASW入侵湾内有2个路径:11月至次年4月,由赤道至湾口的连续北向流经湾口东侧进入湾内,6-9月ASW由西南季风漂流输运至湾内。  相似文献   
715.
从药茴香(PleurospermumgrialiDiels)全草首次分离得到10个结晶性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γ-谷甾醇[Ⅰ]、十六烷酸[Ⅱ]、十八烷酸[Ⅲ]、氧化前胡内酯[Ⅳ]、东莨菪内酯[Ⅴ]、富马酸[Ⅵ]、没食子酸乙酯[Ⅶ]、山奈酚[Ⅷ]、槲皮素[Ⅸ]及蔗糖[Ⅹ].其中化合物Ⅰ和Ⅴ~[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716.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且通过水平井钻控获得了稳产工业油流。应用常规热解和分步热解技术,优化生排烃物质平衡法,提出了基于原始生烃潜力和现今残余生烃潜力的页岩生烃和排烃效率氢指数平衡计算方法,并探索成熟度以外孔二段页岩排烃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选取深度和成熟度较为接近的样品,以排除成熟度这一公认的生排烃效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和岩石类型等是控制其生排烃效率的重要因素。Ⅲ型干酪根产物以轻烃为主,排烃效率变化大且普遍高于Ⅰ型和Ⅱ型干酪根。Ⅰ型和Ⅱ型干酪根在TOC超过3%以后,排烃效率随TOC的增加而增大。墨水瓶型孔对液态烃的滞留能力强于狭缝型孔;对气态烃而言墨水瓶型孔反而是利于排烃的优势通道。纹层状页岩比薄层状页岩具有更低的排烃效率。生排烃共同控制着页岩的含油量,页岩中含油量与排烃效率整体呈负相关,但与生烃潜力、生烃效率和滞留烃率的乘积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展示了生排烃效率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17.
昆北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记录了东昆仑造山带古特提斯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选择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昆北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30±1.05 Ma,形成时代为早志留纪;岩石具有高硅(SiO2=70.0~71.9wt%)、高碱(Na2O+K2O=7.09~7.58wt%)、A/CNK=1.03~1.11的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岩石富集Rb、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镍、钛、磷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Eu/Eu*=0.49~0.52);岩石具有富集的锆石Lu-Hf同位素,其εHf(t)=-11.47~-0.36,对应的二次模式年龄为2.1~3.1 Ga,表明其起源于中元古代成熟地壳的黑云母脱水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黑云母花岗岩是由于昆北地体和柴南地体碰撞后阶段,地壳物质在伸展减薄背景下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718.
辉长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 四川甘孜县城南7 km水电站蛇绿岩的同位素地质年代为292±4 Ma (n=21), 表明甘孜-理塘特提斯洋盆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或早二叠世初.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是东冈瓦纳大陆于石炭纪至二叠纪大规模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719.
为利用CRISPR/Cas9系统建立一种新型、高效的定点突变和基因修复的新方法——引入阻断突变碱基的CORRECT(Consecutive re-Guide or re-Cas steps to Erase CRISPR/Cas blocked Targets)方法,本研究使用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在线设计工具,针对人β-珠蛋白(HBB)基因设计小向导RNA (small guide RNA,sgRNA),构建PX459-sgRNA-Cas9共表达质粒,然后以含阻断突变碱基(G>T)的单链寡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 DNA Nucleotides,ssODNs)为同源模板,通过脂质体转染HEK293T细胞,并通过Sanger测序和酶切(T7EⅠ和AatⅡ)检测编辑效率,最后通过Sanger 测序分析敲除HBB单克隆细胞的基因型。结果表明,成功构建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HBB-28(A>G)基因纯合定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株。阻断突变碱基优化的ssODNs减少Cas9蛋白对靶点的再次编辑,提高了整合效率。本研究建立的新型点突变技术可以高效获得纯合定点突变的HEK293T细胞株,既为单碱基突变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又为基因修复治疗提供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0.
朱坤贺 《江西科学》2022,(2):318-322
东昆仑造山带可依据阿尔金走滑断裂分为东昆仑造山带和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是中央造山系西段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柴达木板块与羌塘板块或巴颜喀拉地体碰撞形成的昆仑洋闭合的结果。根据构造元素的多重证据,提出了一个古生代-志留纪俯冲增生构造模型,以解释东昆仑造山带的时空构造格局、板块俯冲以及由增生到碰撞的构造过程。对于洋壳俯冲最终结束和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间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论,综合前人观点,提出了一个解释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长期俯冲增生构造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在古生代至志留纪,东昆仑造山带形成了一套由海沟、弧和弧后盆地组成的构造体系,并演化为沿昆仑缝合带向北的长期存在的俯冲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