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75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519篇
系统科学   369篇
丛书文集   922篇
教育与普及   1270篇
理论与方法论   988篇
现状及发展   117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26436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321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713篇
  2014年   1861篇
  2013年   1488篇
  2012年   1762篇
  2011年   2038篇
  2010年   2489篇
  2009年   2659篇
  2008年   2131篇
  2007年   1800篇
  2006年   1436篇
  2005年   1240篇
  2004年   1340篇
  2003年   1257篇
  2002年   1023篇
  2001年   842篇
  2000年   553篇
  1999年   488篇
  1998年   399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304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72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魏伟 《科技潮》2004,(12):20-20
我对“一二三”的认识和基本看法 首先,“一二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推动“二四八”的机制创新。在十六大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北京市科委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转变”的战略决策,这种改革既符合中央的精神,  相似文献   
42.
LaMnO3不同晶位掺杂的磁电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研究钙钛矿型氧化物磁电阻效应的目的,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实验所需的单相多晶样品,主要就La位二价金属离子掺杂和稀土互掺及Mn位掺杂对LaMnO3磁电阻影响的实验结果作比较研究,发现La位稀土互掺对磁电阻的影响可以用晶格效应来解释,并明确指出La位和Mn位掺杂是提高和调制钙钛矿型锰氧化物超大磁电阻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3.
黄忠顺同志的《现实主义的边界》一文,(以下简称《边界》)是探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从倾向上看,带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关于革命的现实主义问题争论中的否定派色彩。这篇文章归纳起来大致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4.
45.
当前许多学校削弱化学课的教学,这必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化学课教学必须深化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适当降低理论高度;根据本专业的需要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选择应用性强、新科技含量高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课的比例和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水平和能力得以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46.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但稚嫩柔弱的孩子要想通过儿童文学之门,变为堂堂正正的硬汉,也得在拥抱危难、感受不幸之时一步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7.
本文专就李清照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骈赋《打马赋》作了三点论述:《赋》表现了李清照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她渴望渡河、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形成了她以诗明志、作赋述怀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48.
许希哲对爱情的探索与阐释,颅具个性色彩,具体表现为不受世俗观念局囿,有创新意识,敢立一家之言。其思其言,对于年轻人或许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49.
训诂学研究对语言学和古代文化的研究具有资料性的价值,《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小说中的训诂教材值得整理和分析,以丰富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0.
大人物盖茨比的大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茨杰拉德的《大人和盖茨比》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盖茨比梦想通过个人奋斗积累财富追求旧日的恋情,却未意识到上层社会虚伪残酷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人公所处爵士乐时代美国上层社会的解剖,以及对其本人性格缺陷的分析,来说明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