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应用行为学与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在体动态评价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的临床变化特征,为药物、干细胞等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PD灵长类动物模型。方法 7只10~15岁的健康食蟹猴连续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0.2 mg/kg体质量,诱导系统性PD模型,持续观察PD症状进展3个月,随后给予左旋多巴干预。应用PD评分量表评价动物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用EthoVision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分析随意运动距离、运动轨迹的变化,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分子显像剂18F-AV-133评估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结果 所有动物在给予MPTP注射14 d后出现了典型的包括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等PD症状,1个月临床评分达到峰值(21.43±5.35)。随后PD症状趋于稳定,连续观察至2个月(18.43±3.87)、3个月(18.14±3.53),与MPTP注射结束时(14.43±1.90)相比,临床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在3个月随意运动距离(809.77±401.15)cm较基线(8627.46±5751.04)cm显著降低(P<0.01)。18F-AV-133双侧纹状体平均特异性摄取率(Sur)在3个月时(0.16±0.03)较基线(1.66±0.58)显著降低(P<0.01)。在给予L-Dopa干预后可见PD症状显著改善,临床评分(12.86±3.63)较之模型期显著降低(P<0.05),而随意运动距离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PD食蟹猴系统性模型临床症状持续稳定,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损害,对L-Dopa干预有效,全程无自发性恢复,更近似地在体动态模拟了PD的临床特征,以期为PD未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2.
摘要: 目的 概述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术前准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术后护理心得。方法 选取猕猴 10 只,经股 动脉介入方法对一侧颈内动脉注射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MPTP) ,建立偏侧性帕金森病( PD) 猴模 型,在术前、术后积极实施相关护理措施。重点涉及到驯养技巧、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并发症防治及饲养管理等 方面的内容。结果 所有猕猴均成功注药,术后生存率为 80% 。结论 成熟的手术方法对模型制作固然重要,精心的护理和完善的准备却是保障动物生命安全以及术后迅速恢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3.
APA微囊化人工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免疫隔离屏障的微囊技术为克服组织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研究中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来源稀少提供了新途径.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和疼痛及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其他研究者对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微囊化甲状旁腺细胞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方面的研究,均明确表明APA微囊可成功地克服组织细胞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异种移植物的应用成为可能,极大地扩展了移植物的来源.临床应用微囊化人工细胞治疗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内分泌疾病将得以实现.同时,也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提供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64.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是很难察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早期的帕金森病。本文为了探究帕金森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15名帕金森病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闭眼状态下的溯源后的脑电信号。首先,使用互信息测量两组受试者的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之后,对两组受试者之间的每个连接对的互信息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组受试者之间显著差异的连接边。最后,将具有显著差异的连接边作为特征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互信息值整体小于健康对照组,并发现在额顶叶和顶枕叶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十分显著(p<0.01)。利用互信息功能连接指标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分类时,测试准确率为76.7%,验证了基于互信息的脑功能连接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有效性。这些发现表明额顶叶和顶枕叶之间功能连接性的降低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系首次使用互信息这一功能连接指标对帕金森病进行研究,这为帕金森病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5.
吴悦  唐业忠  方光战 《科学通报》2023,(23):3043-305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 PD通常伴随着静止性震颤、步态障碍、运动迟缓、肌僵直和姿势不稳等症状. PD病因极为复杂,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及行为习惯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有关.步态障碍是PD患者常见的致残症状,通常表现为步态速度降低、步长缩短、僵直程度上升和步态节律受损等;步态障碍随着病情进展而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独立性和生活质量.本文总结了运动控制的神经环路和异常步态的表型,归纳了PD动物模型特别是啮齿类动物模型的造模原理和特点,探讨了异常步态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康复进展.最后,对PD动物模型的步态控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人类治疗PD相关症状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黄芪提取物黄芪多糖(AP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探索APS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ELISA等检查方法,观察模型成功后黄芪多糖组(APS组)治疗1天、7天、14天的大鼠旋转行为及第14天的黑质病理变化、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PD组)比较。结果 APS组旋转圈数较PD组减少,与阳性对照组相当,酪氨酸羟化酶含量显著高于PD组,黑质b FGF蛋白表达均较PD组减少,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亦明显减少。结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治疗帕金森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trol)、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PD组(PD)和PD运动组(PD+Ex).于大鼠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单侧损伤PD模型,术后24h实施运动干预.在手术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评价PD模型可靠性.4周训练结束后进行圆筒与网格行为学测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纹状体Glu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纹状体GFAP和GLT-1的表达水平.APO旋转行为测试和圆筒及网格行为测试结果显示,PD+Ex组大鼠行为功能较PD组显著改善(P0.05).PD+Ex组大鼠较PD组纹状体Glu浓度下降(P0.01),GLT-1表达显著上调,而GFAP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4周跑台运动干预可加速星形胶质细胞对Glu的摄取转运能力,降低纹状体Glu浓度,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障碍.推测运动促进PD模型大鼠皮层-纹状体Glu能通路的突触可塑性可能也与星形胶质细胞对Glu的摄取转运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与路易体痴呆(DLB)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对25例PD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在25例中5例为伴痴呆的帕金森病(PDD),初发症状为震颤11例,步行障碍6例,运动迟缓4例及吞咽困难1例。16例(69.9%)出现了视幻觉,24例(96%)对左旋多巴有反应,15例(65%)死于肺炎,3例死于肠梗阻。按DLB的病理学分类,25例中新皮质型5例,边缘型6例,脑干优势型14例。结论:本组PD的病理学特点主要是DLB的脑干优势型改变。PDD的病理类型是DLB的新皮质型和边缘型。病理上诊断为PD的患者,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左旋多巴的反应率,晚期患者多数死于肺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9.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7,23(2):94-94
将经颅磁刺激技术应用在老鼠身上,这项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大脑的普遍方法。在避免开颅手术的同时,经颅磁刺激技术通过迅速改变磁场,在大脑神经细胞内引起微弱的电信号。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紊乱病症的实验方法,也可以帮助科学家在实验中临时关闭大脑的某些区域,增强其他区域,从而发现大脑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70.
帕金森病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希彬  罗涌  李丰桥  王晓民 《科学通报》2000,45(22):2366-2375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正引志世界各国神经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就。诸如涉及本病遗传基因的定位、早期诊断技术、神经保护治疗、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均有较大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和防治此类疾病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