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113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15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纳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这种感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纳兰凄婉意境的营造艺术。笔者认为纳兰营造凄婉意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境意蕴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刻写优美意境和孤寂之情。这二个方面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纳兰的凄婉意境,增强了纳兰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2.
如果说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桥梁,那么汇就是构成桥梁的钢筋混凝土了,而颜色语则为这座桥梁添加了色彩斑斓的绚丽。汉英语言表示色彩的汇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的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差异而民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语的颜色、语的象征意义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探讨,希望能中外文化交流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23.
日文的称呼语,尤其是人称代,学习者往往在惊叹其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为不易正确掌握而伤透脑筋。本文以日本电视连续剧《悠长假期》的台为线索,对现代日语的第二人称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4.
根据外向型双语典编纂的相关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国内现行的五本汉英典中文化局限的翻译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文化局限的翻译存在缺乏对应或提供的对应不足,未给需要注释的对应添加注释,相关文化背景信息、语用信息、用法标注不足,缺少例证、插图和参见系统等问题,并根据典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5.
刘晶 《科技信息》2007,(9):181-181,199
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先行,在对于定语从句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定语从句的先行分类入手,讨论了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先行。  相似文献   
26.
文章通过对颜色构成的习语、谚语和名字等此类颜色的使用特点以及颜色所具有的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特点的描述,使我们了解到这些丰富的颜色汇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活泼生动,凸现了语言的张力.因此可以看出颜色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七宝楼台”是人们对梦窗的流行看法。而清末学大家况周颐却从其炫目的形式美之外,看到梦窗具有的内在“魄力”,并从“重、拙、大”的学思想出发,肯定了梦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8.
南唐后主李煜与清代纳兰性德都擅长写愁恨。可以说他们悲剧性的人生,以及对此共同的悲剧性体验,是他们愁恨创作的生活基础,二人在作内容、写作手法上既一脉相承,亦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29.
作为婉约的正宗,秦观、李清照的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抒情方式上也体现出诸多的不同。  相似文献   
30.
汉英颜色词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英语言中的颜色在构成形式上有很多共同性。但这些颜色的化内涵却因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掌握这些颜色及其化内涵,既是我们学习、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需要,也是我们学习、研究中西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