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也是人的生存价值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为保证高职高专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82.
声音     
《科技潮》2008,(11)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高适应能力,平衡推进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适应能力。"就如何共同推动气候变化适应工作问题,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四项主张。  相似文献   
83.
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夏天穿单薄浅色的衣服最好,冬天以厚实深色的着装为佳。这是日常生活中保持体温常见的一个例子。其实,又何止人才需要保持体温呢?一切幸存下来的生物,动物也好,植物也罢,由于它们都有随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所以,它们在地球上才没有灭种绝后。说来也怪,就连那些驰骋自由的人造卫星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体温"。  相似文献   
84.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社会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良好竞争氛围的形成,并能够促进公民的社会角色的和谐转变.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确定健康的人生目标、加强人格锻炼是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5.
青小力  周洪芝 《科技资讯》2011,(33):164-165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提供在锻炼中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结合课程教学,提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心理适应与情感控制能力的培养,创造瑜伽的交流平台、融入就业理念等具体措施,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形成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86.
李涯 《科学大观园》2011,(22):16-17
如果置身南亚小国孟加拉,相信你时常会有这样的错觉:似乎地球上一半的人都挤在这块面积只相当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土地上。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面前,孟加拉人表现出令人钦佩的适应能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让世人意识到,一个日益拥挤的地球该如何应对步步进遁的环境危机。不夸张地说,他们的现在就是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87.
王有鹏  李扬 《奇闻怪事》2009,(10):42-44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期。面对这一特殊时期,学生会产生许多心理不适应,若处理不好心理矛盾、排除不了心理烦恼,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  相似文献   
88.
邵显松 《科技信息》2011,(18):I0157-I0157
中职英语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到东西,怎么办?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切实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运能力;既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也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给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9.
《世界博览》2013,(4):8
从文革受害者到奥巴马的科技创新智囊。文革期间,傅苹被迫与父母分离,和同龄人一样错失了学习机会。她在困境中培养了自己顽强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90.
黄玲 《科技知识动漫》2009,(24):194-194
一、围绕课程标准,确立创新培养目标 1.体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的创新。当前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在进行改革,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多。啪国家将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为一门综合课程。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学习运动机能、增强体质,扩展为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核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因此,新体育课程融合了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