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1):61-61
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建国后历经几十年艰苦防治,至今仍是严重的农村公共卫生问题。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阻断血吸虫病流行的最重要措施。此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灭螺药物是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简称50%可湿粉,下同),其使用方法主要为喷洒法或浸杀(泡)法,均需要大量水源。  相似文献   
42.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比较血吸虫不同虫株的遗传进化差异.以日本血吸虫湖北株成虫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取血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片段,转化大肠杆菌DH5a,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对克隆得到的coI基因作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核苷酸序列还是在氨基酸序列上,日本血吸虫湖北株与其近地域株(云南、江苏、湖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ol摹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8%、98%和97%,但与不同种属血吸虫(曼氏、湄公、埃及、马来)的一致性则较低,分别为76%、84%、76%、85%,由此证实日本血吸虫湖北株与其它近地域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3.
为研发新的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疫苗候选抗原基因,为血吸虫诊断和疫苗研制提供依据,提取和纯化S.japonicum成虫DNA,PCR扩增相关基因,然后将其克隆入pBST载体,对菌落PCR阳性克隆子测序和分析.菌落PCR获得一条与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PCR产物与S.japonicum 22 600抗原分子DNA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636 bp大小,oRF189 bp,ORF小是全长的蒯读框,只获得部分编码区,能编码63个氨基酸,表达产物含有一个包含9个氨基酸残基的潜在螺旋跨膜片段(25~33位)和一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38~39位).本研究所获取的阳性克隆是与S.japonicum 22 600抗原编码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的基因.通过Blastn和BLASTP分析,预测该基因为体膜相关蛋白基因,可编码血吸虫体壁相关蛋白,可能是信号传递分子.  相似文献   
44.
采用一步法提取MRNA及定向克隆技术,构建了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CDNA文库;应用多种不同特色的血清以免疫学方法筛选文库;系统的报道了日本血吸虫22.6KD基因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分离纯化、免疫原性及特性分析,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45.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龙江血居吸虫尾蚴及成虫体表的超微结构。龙江血居吸虫尾蚴具有特化的头器,在头器顶端有3种类型可能为感觉器的结构;顶端外缘规则排列有一圈共8个圆形的乳突状结构;在乳突状结构的下方有数个可能为感觉小窝的小凹陷结构;在头器的顶端外侧,乳突的内缘,至少有4根纤毛状结构,尾蚴身体各部均具有棘,体部的棘常形成棘环,龙江血居吸虫成虫体侧具有粗大的棘,体侧边缘有隆起结构,虫体体表具有大量微毛及丰富的单纤毛感觉器。  相似文献   
46.
血吸虫以雌雄合抱的方式生存,雌虫在合抱后才能发育成熟,雄虫通过某种非精子传递的机制调控血吸虫雌虫的生长发育,而成熟雌虫所产大量虫卵是血吸虫导致宿主严重病理损害和疾病再传播的根源,因此,了解雄虫对雌虫发育的调控对血吸虫的致病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ENT3蛋白(SjENT3)在两性感染的合抱雄虫体内的表达高于其在单性感染雄虫体内的表达.本研究通过qRT-PCR发现SjENT3基因在日本血吸虫虫体各个检测时间点均转录,从7d到21d逐渐升高,在21d转录水平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SjENT3基因在18,21,25,28,35,42d在合抱雄虫体内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合抱雌虫;对合抱雄虫与单性感染雄虫转录水平分析发现其在21d,23d,25d3个检测时间点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在合抱雄虫体内高表达.利用筛选出效果较好的siRNA对SjENT3在血吸虫体内的转录进行长期干扰,结果发现:特异siRNA干扰显著影响SjENT3转录水平,和NC对照组相比,干扰引起宿主虫荷率下降24.44%(P0.05),宿主肝脏荷卵率下降57.47%(P0.01),干扰后雌虫肝产卵能力下降42.28%(P0.01).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jENT3基因参与日本血吸虫尤其是雄虫的生长发育,并可能与血吸虫雌雄虫合抱及其相互间信息传递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血吸虫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病的危害一直是我国和国际社会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随着对血吸虫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和血吸虫病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逐渐开展,血吸虫与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人)相互作用及致病的机理不断被揭示。此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基本测定完成。对基因组序列的解析不仅能够在遗传学水平上揭示虫体的活动规律,而且还将有利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和疫苗抗原。通过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转录谱和蛋白质表达谱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如免疫调节因子及表面黏附蛋白等)。同时,在抗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谷胱苷肽-S-转移酶作为主要抗原的曼氏血吸虫疫苗已经开始I和II期临床试验。此外,多种日本血吸虫抗原也开始在动物体上进行免疫及攻虫试验。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血吸虫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做一概述,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8.
目的:动态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脏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可能性。方法:随机将54只健康小鼠分为正常组、感染组和L-精氨酸组。感染组和L-精氨酸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L-精氨酸组于感染后第6周将1g/L的L-精氨酸水溶液给小鼠饮用。于感染后的第9、11、13、15周每组随机挑选6只处死取肝脏做病理观察;并对随机选取的30个视野下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及两者之比值作定量分析。结果:感染组与L-精氨酸组小鼠肝脏内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在感染第9周后逐渐减小,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比值变化较大;L-精氨酸组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比感染组减小明显(P〈0.05)。结论:L-精氨酸具有减少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组织内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中国基础科学》2006,8(3):63-64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韩泽广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瑞金医院、复旦大学、美国Tulane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医学研究中心等有关人员合作,最近在血吸虫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研究人员获得了约10万个来自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及性别的基因片段,这些片段代表了约15000个基因,约占日本血吸虫基因总数的90%,其中有8400多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研究人员并在分离出8400多个编码蛋白基因的基础上,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鉴定技术和策略,针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性别、表皮和卵壳等进行了大规模蛋白质鉴定,共鉴定出血吸虫蛋白质3200多个。  相似文献   
50.
本文报道了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可通过口刷的摆动将日本血吸虫毛蚴漩入其消化道。平均每条中华按蚊幼虫30分钟内可吞食1.1条毛蚴,淡色库蚊幼虫可摄入1.5条毛蚴,两者差别无显著性。经观察,蚊幼虫吞食毛蚴属非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