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4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19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1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滹沱河平原段现代沉积物的成分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2.
闽江口晚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钴孔岩芯的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硅藻和有孔虫化石组合,以及~(14)C测年结果揭示,闽江河口区发育两期海侵地层。表明本区在晚第四纪期间至少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发生于距今44000~22000a的玉木亚间冰期海侵相对较弱,其范围仅达福州市区一带,另一次海侵发生于距今12000a以来的冰后期,该次海侵较为广泛,其范围可达闽侯的甘蔗一带。  相似文献   
83.
84.
滇西北玉龙山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摘要地描述了玉龙山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如冰斗、刃脊、角峰、槽谷等冰蚀地貌和侧碛堤、终碛堤、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较详细地论述了玉龙山冰川沉积物的组构、粒度和石英砂粒表面的形态特征等,最后对冰期作了划分。  相似文献   
85.
浓颗粒介质中的声传播和参数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6.
本文孢粉组合是从合肥地区城建施工单位工程钻孔中获得。根据,木本、草本、和蕨类植物在钻孔剖面中的变化规律,分两个孢粉组合带。 第一组合带,木本植物占17.62%,乔木层中的落叶阔叶层片以栎、榆、桦为主要树种,针叶层片中以松属,油杉属为优势树种,蕨类植物与草本植物计占15—70%,以蕨类中的卷柏,紫萁,水龙骨及草本类的禾本科,菊科,蒿属,十字花科为草木本层中的主要成分,低洼的地沼水域中繁殖大量环纹藻。 第二组合带的第一亚组合,木本植物的属种明显下降,其含量则上升为38—94%乔木层非常单调,松属几乎独占了贫脊的山岗坡地,蕨类植物踪迹稀少,禾本科、毛莨科、蒿属,豆科等草本层散生于河谷岸边及低矮的坡地。 第二亚组合,木本植物占27—56%,乔木层中:针叶层片内以松属,油杉属为建群主要树种,落叶阔叶层片只占3.3—9.0%,栎、柳、胡桃、枫杨、榆、漆树等均有一定含量。蕨类和草本植物占2.5—14 5%,蕨类植物类型较少,水龙骨为植被中的常见物种,草本类以禾本科,毛莨科,蒿属为主,其它属种出现不多,这个阶段草本层仍不大兴旺。 以上两个组合带中末发现冷杉,云杉的踪影,桦属含量极低,植被反映为温湿或温凉的气候,因此两个组合不可能为晚冰期,其地层时代应晚于晚更新世,这样可确认合肥地区为全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87.
88.
本文在实验分析荒山第四纪地质剖面中沉积物的机械组成,石英颗粒表面特征,沉积物中部分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荒山地区100万年以来各时期的环境征及100万年来古环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9.
黄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的形态转化及释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黄河包头段上游清洁河段的沉积物为吸附剂,以Pb^2 、Cu^2 、Zn^2 、Cd^2 等多离子溶液为吸附质,开展了重金属离子被黄河沉积物吸附后的再释放,以及吸附作用对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被黄河沉积物吸附后,各元素均不转入残渣态,Cu^2 和Zn^2 主要向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Pb^2 主要向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转化;Cd^2 主要转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吸附后的赋存形态决定了Cd^2 的释放量及释放能力远远大于其它3种重金属离子,由Cd^2 排放引起的污染不易消除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90.
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古菌的16S rDNA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多管采样器,在太平洋西经177°42'20",北纬10°35'06"的位置上,从水深5774 m的海底获得深海沉积物样本,现场提取DNA进行保存.以此DNA为模板,利用古菌16S rDNA特异引物扩增出样品中古菌的16S rDNA,将扩增所得的16S rDNA进行克隆,建立了该样品中古菌的16S rDNA文库.对16S rDNA扩增片段进行了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古菌在系统进化树上的位置靠近,属于Crenarchaeota中的Ⅰ类海洋古菌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