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3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Growth and reworking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 study the thinning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in North China has been the hot subject of basic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solid earth science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outlines the mechanisms of forming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hinning of cratonic lithosphere principally proceeds in two ways, one by subduction erosion (e.g., North China), and the other by a combination of subduction erosion and underplating degistion (e.g., Yangtze).  相似文献   
92.
利用中国陆地10条GGT地球物理资料编制中国岩石圈篱笆图,并加以说明。通过对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学分析,认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和青藏高原周边重力梯级带为界,可把中国陆地划分3个岩石圈构造单元。中国陆壳既有三分结构也存在二分结构;对地壳中存在的低速带、高导带和天然地震带进行了划分。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为界,两侧盆地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特征,这些特征与构造运动、均衡调整过程有关。莫霍面几乎遍布全国,它具有内部结构。下部地壳底部存在的地球物理异常与莫霍面有关,也可能与岩石圈地幔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3.
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与板缘驱动力远程传递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陆岩石圈和软流圈多层简化模型的分析表明:(1)喜马拉雅碰撞边界的驱动力,主要借助高原重力势的作用,通过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塑性流动及其对脆性上导(上部地壳)曳引,实现其向中东亚大陆的远程传递,控制板内构造变形:(2)上部地壳单独传力时,因底面受下层阻碍,所能达到的最大作用距离仅约200km;(3)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的壳内软弱层(低速、高层层)和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圈对上述流动传力  相似文献   
94.
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介了地球科学在20世纪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对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的思考,提出了21世纪初叶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95.
合同、票据、借据等文件材料上的印泥手印以及刑事案件中涉及的印泥手印越来越多地被作为相关案件的证据。由于捺印人不懂捺印技巧,捺印时手上粘取油墨较多、用力过大以及捺印时间与鉴定时间间隔较长等原因,常常造成手印油墨浓重、纹线模糊,丧失鉴定条件。为了使样本手印特征清晰,达到鉴定条件,在对印泥、纸张的特性以及造成手印模糊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确定指纹胶带提取转印法、有机溶剂溶解减薄法和氧化漂白减薄法是使浓重印泥手印清晰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
全球岩石圈板块运移的动力学机制,长期以来始终是一个议而不决的难题。地质演化历史的大量信息都埋藏在岩石圈内部,很少出露地表。然而,近2亿年来的地质信息出露比较多,资料也比较可靠,学者可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根据全球中、新生代7次板块运动模式的变化,可以认为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表层诱发的,而不是如流传很广的"地幔传送带模式"假说所认为的那样产生的。每隔3 300万年左右,地球都会随太阳系一起穿越一次星际物质较密集的银道面,引起引力场的巨变。引力场的改变使一些小行星改变其原来的运行轨道,从而导致地球表层受到来自陨石的不同角度的撞击,诱发地球岩石圈板块运动方向或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97.
14m3和25m3回转式蒸球具有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造纸行业。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有减薄缺陷弯管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研究了受内压弯矩联合作用时局部减薄缺陷与弯管塑性极限载荷的关系。局部减薄弯管的塑性极限载荷与减薄缺陷的形式有关,减薄的轴向尺寸、环向尺寸及深度对塑性极限载荷有不同的影响。弯矩与内压的比例对局部减薄弯管的塑性极限载荷也有影响。文中描述了局部减薄弯管的塑性极限载荷的变化规律及在不同情况下局部减薄弯管的失效模式.  相似文献   
99.
针对表面载荷模型较难反演撞击坑物理参数,以往重力地形数据因分辨率低不适合大多数小尺度撞击坑物理特征分析,提出构建新的撞击坑载荷模型.结合内部载荷和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重力地形数据,对Apollo撞击坑平均月壳厚度、平均月壳密度、载荷比、填充物比率和岩石圈弹性厚度等物理参数进行反演.结果表明模型导纳谱很好地拟合了观测导纳谱.本文求解的平均月壳厚度比较支持最新研究结果 34 km,平均月壳密度2480 kg/m3与最新给出的平均月壳密度2550 kg/m3相接近.研究区域的弹性厚度偏小,约为7 km.较小的弹性厚度可能与撞击坑地理位置及早期撞击事件有关,也可能与月球岩石圈的力学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0.
正南海海底天然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其数据质量分析为了在海底天然地震观测领域积累经验,同时揭示南海中央海盆残留洋脊下的岩石圈结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刘晨光等在南海深海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台阵观测实验。从多个角度分析所收集的海底地震记录的数据质量。地震波形分析表明回收的OBS记录质量良好,来自远震、区域性地震和马尼拉俯冲带内的小震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