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250 kaBP前后中国北方干旱区的扩张及其原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武威黄羊镇及高原东南缘的川西甘孜黄土剖面同时记录了250kaBP前后一次显著的干旱化事件,前者表现为风尘粒度变粗,后者表现为C4植被扩张和古土壤化学风化强度的降低。这次事件在我国北部干旱区及北太平洋风尘记录中均有强烈表现,而在东南季风控制的黄高原中南部及西风带控制的中亚地区的现有记录中没有明显反映。由于川西甘孜剖面位于典型的西南季风区,中国北方这次重要的干旱化事件主要是来自西南了风的水汽减少所致。青藏高原东南缘在该时期的强烈隆升可能是水汽输送减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2.
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临汾盆地中发育了五级冲湖积台地或阶地。地貌沉积阶段性发育的特点反映出临汾古湖在这一时期曾经历过多次收缩的变化。根据上覆冲湖积台地或阶地的最老黄土古土壤序列,我们发现在S8的早期(年龄0.75MaBP),S5的早期(年龄0.50MaBP)和S1的早期(年龄0.13MaBP),盆地中发生了三次大幅度的湖退;在L1SS开始发育时(年龄52kaBP),汾河发生了一次强烈下切,形成了T2阶地。从影响湖盆变化的因素分析,构造抬升是导致三次大幅度湖退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是T2阶地的致因。  相似文献   
23.
长安县黄土中的风化壳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陕西师大学报》2000,28(3):115-120
  相似文献   
24.
分析陕西洛川L1-S8黄土和古土壤层水分特征,为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运动及农业发展、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张力计法、环刀法等对洛川L1-S8黄土和古土壤层共16层32个原状土样进行水分特征曲线、田间持水量等的实验测定。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洛川L1-1-S8-2黄土和古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R2值达0.98以上,每个黄土层及其相邻下部的古土壤层的水分特征曲线相互交叉。洛川黄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用Van Genuchten模型描述最适合;L1-L8黄土层的持水性在低吸力段强于相邻下部的S1-S8古土壤层,在较高吸力段弱于相邻下部的S1-S8古土壤层;总体上看洛川L1-S8黄土层的饱和含水量都比相邻下部的古土壤层高,稳定凋萎系数略低,最大有效水含量略高;L1-S5中黄土层的田间持水量比相邻下部的古土壤层高,L6-S8中黄土层的田间持水量比相邻下部的古土壤层略低。  相似文献   
25.
报道了在山西襄汾赵店采砂场,黄土下部砂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群化石,并对化石出土层位的时代和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在赵店的动物群化石中除最后鬣狗和虎外,基本上与丁村动物群相同,出土层位也与丁村组相似.从化石出土层位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分析,化石层与S1古土壤发育时代相当,其时代上限为距今7.5万年,当属末次间冰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26.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is a rapid and precise tool for determining paleowind directions.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MS has been used for determining paleowind directions of Chinese loess. The AMS for a Ioess-paleosol profile in early Quaternary at Longdan in the Linxia Basin, Gansu Province, northeastern fringe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obtained. The prim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S of the Longdan profile has its typical normal eolian dust deposit. The AM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magnetic foliation (F) and the shape parameter of the AMS ellipsoid is oblate. The declination of maximum susceptibility (K1)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leowind direction of that area in early Quaternary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leowind direction is biased towards NW-SE.  相似文献   
27.
文章对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各向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上部的磁组构参数P、F、L平均值均低于底部的相应值;在磁组构参数F-L、P-q、P-F组合关系图上,上部样品的数据点集中分布于靠近坐标原点的区域,底部的多远离坐标原点;磁组构特征指示了上部为风成沉积而底部为水成沉积。  相似文献   
28.
靖远黄土-古土壤色度变化特征分析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土高原西北缘厚层黄土剖面色度指标研究后发现,在磁化率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及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指标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古气候重建上的缺陷.在靖远地区,红度a*主要受土壤中赤铁矿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随赤铁矿的增加而增大,同磁化率联合使用可以反映土壤发育程度,较好地解释气候的变化过程.黄度b*受到针铁矿质量分数的影响,此外还可能受到黄铁矿、沼铁矿,褐铁矿等铁矿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与a*一同分析,可以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亮度L*主要受土壤中w(TOC),w(CaCO3)变化的影响,随w(TOC)的增加而减小,而随w(CaCO3)的增加而增大.此外在CIELAB颜色系统中a*的增大会显著地使L*变小,L*主要反映了土壤发育时期的降水状况以及植被发育程度.在靖远地区,只有综合考虑色度、磁化率、粒度、w(CaCO3),w(TOC)才能够合理、可靠地重建气候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9.
黄土地层中往往交替分布着多层红色古土壤层,由于其硬度相对较高,遇水不易湿陷,对黄土地层湿陷量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古土壤对湿陷量的控制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导致对湿陷地层湿陷量的科学取舍缺乏理论依据。为此该文统计了黄土高原区的浸水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区域湿陷量室内外差异特征,并以西安地区两个试验场地的大型浸水试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扩散、含水率的变化、土压力变化以及累计湿陷量等测量工作。最终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存在阻碍湿陷进程,在阻止水分下渗的同时,阻碍深部地层湿陷量传递至地表,使得湿陷量实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与古土壤层数呈现正相关的趋势。该文将为普遍存在古土壤的黄土地层自重湿陷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吴翼  朱照宇  饶志国  邱世藩  杨恬 《科学通报》2010,55(22):2214-2225
用岩石磁学的各种方法反演沉积物中磁性矿物性质的变化是重建古气候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陕西蓝田县玉山剖面厚约40 m的黄土-古土壤地层(L15~S5, L和S分别指示黄土层和古土壤层, 下同)进行了详细的磁学测量. 研究表明, 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针铁矿是本剖面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 典型层位样品的热磁分析显示成壤强度越高的沉积物加热前后磁化强度变化越小, 这可能与黄土沉积受次生改造的程度有关. 多个磁学参数记录表明, 玉山剖面L15~S5时期黄土沉积和古土壤次生发育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其他相关记录以及深海沉积记录都有显著区别, 这反映出区域地质背景的巨大影响. 从S9-1向L9的快速剧烈转变, 以及在转变前后两个阶段(L15~S9-1, L9~S6的底部)的古气候演化趋势的明显不同, 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对本区古气候磁性载体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