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6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459篇
理论与方法论   7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2 毫秒
991.
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已经所剩无几,人类如何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50多年来的热核聚变研究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造出一个人造太阳,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发展的能源之需。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的即将启动为人类实现这个梦想带来了曙光。再用50年,人们能看到人造太阳吗?  相似文献   
992.
993.
科学家认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水、阳光(能量来源)和氧气。显然,太阳系中符合这些条件的行星和卫星少之又少。地球之外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火星是固体星球,有着稳定的运行轨道和恰当的体积,离太阳也不太远,因此人们认为火星上的温差范围非常适合液态水的存在。然而,火星上缺乏氧气。  相似文献   
994.
《大自然探索》2006,(6):4-4
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蛇是向一种远古蜥蜴学习从而变得“恶毒”的,而当今蜥蜴家族中能够制造毒液的“恶毒者”决非只是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和墨西哥须蜥。科学家比较了蜥蜴和蛇的毒液基因,发现有6种毒素在这两者的毒液中都存在。化石证据表明,蛇和蜥蜴的制毒能力都源于一种生活在  相似文献   
995.
六亿年前的地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瓮安生物群的发现是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之一。瓮安生物群是一个生活在距今约6亿年前浅海中的、以真核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群,其中的生物化石都是以立体形式保存在磷块岩之中,该化石生物群是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后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之前真核生物辐射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先后报道了数量众多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红藻和绿藻、单细胞浮游藻类、动物胚胎、腔肠动物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可疑动物化石。日前,我们(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与美国Virginia州立大学肖书海及Kansas大学T.N.Taylor合作),又在贵…  相似文献   
996.
化石是大自然遗留给人类,让后人认识生物及自身演化规律的宝贵财富。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生物体,它们虽然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却依然蕴含着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秘密。人类认识生物和自身演化  相似文献   
997.
发现“许昌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已成主流观点。但是,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不久前出土的距今8万~10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对中国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出了挑战。作为发掘队的领队,本文作者饱含激情地讲述了这一重要发现的经过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 探讨田鼠类臼齿的形态变化和种类演替.方法 运用经典的古生物学方法,包括化石标本的形态学分析和测量统计等.结果 田鼠齿列中M3和ml的长宽比值是其中最大的,其第5齿峡Is5相应的由宽变窄,趋于封闭,第6齿峡Is6从无到有,逐步变小.结论 在田鼠臼齿中,M3和ml由于特殊的形态及位置使它们容易延伸变化而成为形态学分析的重点,其形态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及其附近,田鼠类更新世以来的演替顺序分析为Allophaiomys(Q1)-Predromys(Q1)-Microtus(Q2).  相似文献   
1000.
Countless fossil embryo Olivooides and the hatched larvae, juveniles and adults (the latter two kinds are Punctatus) are recovered by means of acid maceration from the fine-crystalline to medium-crystalline phosphatic limestone and phosphatic micrite of Early Cambrian Kuanchuanpu Formation at the Shizhonggou section, near Kuanchuanpu Village, Ningqi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Using the technique of Synchrotron X-ray Tomographic Microscopy, the 3D internal structure of Ofivooides and Punctatus is reconstructed. The morphological and statistic analyses are also given to the stellae structure of Ofivooides and Punctatu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structure is a result of adaptive evolution to a lifestyle of fast-attaching after hatching, probably with the function of mucilage secreti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unctatus is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The ovum-like structure, a common internal feature of Punctatus, is considered as the taphonomic structure, rather than eggs or other biological structure. This structure is thought to be formed after the burial of the animal and before or during the mineralization. The original internal structure of Punctatus is assumed to be tabulae-filled, with soft body grown o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