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6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459篇
理论与方法论   7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根据煤核的产状与形态,分析了煤核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研究探讨了煤核形成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模糊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化石是古生物存在的见证,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材料。但又存在着许多模糊之处。本文根据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成就,就化石证明生物进化中存在的模糊问题进行了理论性阐述。  相似文献   
14.
化石证明生物进化作用的相对性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古生物学研究成就,在充分肯定化石在生物进化中具非常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就其证明生物进化作用的相对性及其原因,进行了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不同球形度概念对片状化石燃料的描述效果,研究了片状化石燃料球形度变化对其流态化特征的影响.分析了Krumbein球形度为0.1~0.4的京西无烟煤在一台50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如运行床温和炉膛压力大幅度波动、依靠排放冷渣保持稳定运行,揭示了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湘西大马-亥冲口-峨梨塘地区有大量三叶虫化石产出,它是我国南方已知含丰富化石产地之一.此地同样也是我国寒武系地层出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黔东和湘西交界处,寒武系岩石出露相当好,未变形,易辩认.部分产自亥冲口剖面的多节类三叶虫由现作者近年出版在别处,本文重点介绍几个近年新发现产自大马剖面的三叶虫.  相似文献   
17.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西大山组蠕虫状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发现大量蠕虫状化石和少量海绵动物化石.蠕虫状化石一般长为50 mm以上,宽为0.3-1.4 mm,皱节微细,每毫米长度内有3-10条不等,被认为是Sabellidites cambriensis Yanichevsky,1926化石,是目前报道的Sabellidites化石产出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18.
Ulmus harutoriensis Oishi et Huzioka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大量室内实验分析,对产于云南腾冲的植物化石Ulmus harutorensis Oishi et Huzioka的角质层进行了细致研究,揭示了Ulmus harutoriensis叶的表皮构造,其主要特征为:上表皮厚1.1μm,下表皮厚小于1μm,上表皮细胞大于下表皮细胞、毛基少、气孔器很小、只在下表皮发育、无规则型、散生、下陷较浅,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推测了古气候变化,并与现生Umlus pumila L。同时进行了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统计,用生物学的方法推测了古大气CO2浓度,讨论了Berner的碳平衡模型。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东罗二叠-三叠系界线Ni-Ir异常与(竹蜓)类的绝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平  郝维城  杨守仁 《科学通报》1997,42(12):1307-1308
<正>自W.Alvarez首次利用铱异常解释白垩-第三纪撞击事件及生物大量绝灭以来,在全球已发现了70处以上的白垩-第三系Ni-Ir异常.而比白垩第三纪生物绝灭更大的二叠-三叠纪之交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蠕虫状遗迹化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健民  孟庆任  李文厚 《科学通报》1996,41(20):1868-1870
前寒武纪生命的演化与发育状况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由于伊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以及比较年轻的前伊迪卡拉期动物(如淮南动物群)的种类繁多和构造复杂,加之1000Ma左右遗迹化石的发现,许多古生物学家相信,地球上后生动物的起源可能超过1000Ma。然而,由于当时生物机体特征和保存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实体化石几乎没有被保存下来。因此,遗迹化石就成为探讨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