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61.
【日】《东亚》2012年9月川上高司(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教授)在日本,反对美国在普天间部署MV22"鱼鹰"垂直起降运输机的已不仅是冲绳,岩国等地反对之声也日渐高涨。日本民主党内部围绕"鱼鹰"亦出现赞成与反对之争。然而,"鱼鹰"之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该机型安全性问题同部署"鱼鹰"的  相似文献   
62.
冲绳海槽B-3GC钻孔柱状样花粉记录的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宋长青  孙湘君  Y.Saito 《科学通报》2001,46(2):153-157
根据冲绳海槽B-3GC钻孔柱状样芯花粉学记录,探讨邻近岛屿9500aBP以来环境变化。研究表明,多数时间以暖温带气候为主,只有在全新世中期,即6800-4400aBP曾受亚热带气候控制。在9500-8300和3100-2000aBP时段,气候相对变干、变冷。周边陆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交替出现为主,在高山地区有一定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分布。多 数情况下,3种类型同时存在,只是分布高度有所不同。在6000-5000aBP前后,亚热带、热带的植物花粉成分大幅度增加,反映植被带大幅度抬升,常绿阔叶林面积扩大,而在9500-8300和3000-2000aBP时段,植被带有所下降,常绿阔叶林面积缩小,其他时段较现在略有上升,但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63.
冲绳海槽末次冰消期浮游有孔虫δ 13C的宽幅低值事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区是影响全球冰期-间冰期CO2循环的重要区域.为验证末次冰消期热带低纬度太平洋表层水的δ13C宽幅低值事件的影响范围,对取自冲绳海槽中部的DGKS9603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 G。ruberδ13C记录进行了分析.该孔浮游有孔虫δ13C记录表明在20~6 kaBP(cal)期间出现明显的变轻事件,年代跨度较大,约为14 ka,最大变幅为0.4 × 10-3,最轻值出现在15.7kaBP(cal)左右,与识别于热带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的表层水δ13C低值事件具有非常好的可比性.由于浮游有孔虫特征属种分布特征和δ18O记录没有上升流作用及河流注入加强的证据,因此该孔所记录的浮游有孔虫δ13C的宽幅低值事件很可能是受到热带太平洋末次冰消期表层水的影响所致.该事件在冲绳海槽的识别为热带太平洋低纬度海区的水体演化在影响大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4.
冲绳海槽岩心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永吉 《科学通报》1997,42(13):1421-1424
植物硅酸体(以下简称硅酸体)在海洋沉积学中的应用始于Smithson对Leigwy湾海底沉积物的分析。后来他又对日本九州的Ariake湾浅海沉积物做了硅酸体分析。Dumitrica在1973年对地中海沉积岩心做了硅酸体分析,深海钻探第47航次(1979)、第54航次(1982)都做了钻孔岩心的硅酸体分析,据钻孔岩心硅酸体分析结果,推测了中新世~上新世的古风向和北非的古植被。我国从1989年开始对海岸带堆积和近浅海沉积做了一些硅酸体研究工作,冲绳海槽C1孔岩心硅酸体分析是我国第一次在半深海做硅酸体分析工作,该岩心位于冲绳海槽中段水深1600m处,位置为126°10’E,27°02′N,岩心长6.25m,岩性以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  相似文献   
65.
借助多种分析方法,对采自冲绳海槽北段和中段的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及铀系组分法年龄测定,在此基础上对此地区的海槽岩浆的起源、演化及岩石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槽晚更新世(大约10万年)以来有一期广泛的酸性火山喷发活动;(2)受板块俯冲的控制,此期火山活动年龄按照与琉球岛弧距离的由近到远而由新到老;(3)海槽北、中段岩浆演化过程相似,其下很可能存在有巨大的、统一的岩浆房,但与海槽南段岩浆作用差异明显,岩浆物质很可能来源于PREMA地幔源区;(4)此地区的黑色浮岩为钙碱性系列流纹岩,岩石化学组成与海槽产出的白色浮岩相似,形成年代为17.7±2.1 ka。  相似文献   
66.
The sediment core DGKS9603 collected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was used as research target. By use of unsaturated index U37^k of long-chain alkenone, δ^13C of POC and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G sacculifer), the evolu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during the Holocene were reconstructed in the Okinawa Trough. And in combination of δ^18O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sea surface salinity during the Holocene was also reconstructed.Consequently, three cooling events (E1-E3) were identified,each of which occurred at 1.7-1.6, 5.1-4.8 and 8.1-7.4kaBP (cal), respectively. Of the three events, E2 and E3 are globally comparable, their occurrence mechanism would be that the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shifted eastward due to the enhanced circul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 Ocean, which was driven in turn by amplified intensity of sunshine and subsequent enhancement of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E1 corresponds to the Small Ice-Age Event occurring between 1550 and 1850AD in China. In the Okinawa Trough, E1 might be also related to the eastward shift of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driven by powerful Asia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67.
数年前,徜徉在东京著名旧书街神保町,偶然购得一本昭和25年由东恩纳宽惇撰写的《概说冲绳史》。作者将冲绳史置于日本史框架中进行叙述,否定冲绳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王朝国家。而且书中所谓冲绳初民来自日本,冲绳文化是以日本文化为主体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事实上,自1429年之后,  相似文献   
68.
科学家在日本冲绳县发现了一种蜗牛。这种蜗牛能够像蜥蜴一样切断尾巴躲过捕食者的追捕。尽管人们已经知道螃蟹、蚯蚓等生物也能够切断躯体部位来逃生,但这是首次确认蜗牛也有类似行为。负责这项研究的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细松前说:"在没有蛇类生存的地区,我们没有发现当地的蜗牛具有这种防御行为。人们认为,这是适应行为的特殊例证——由防御蛇类的需求进化而来。"这种蜗牛被称为"萨摩蜗牛",生活在中八相山的石恒岛和西表岛地区。细松前还研  相似文献   
69.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海槽西南端作为黑潮路径下一个高速沉降中心一直受到地球科学界的关注. 在实验室对2005年5月中法合作航次在冲绳海槽南部取得的原状无搅动的深海沉积柱状样MD05-2908岩芯进行了沉积通量与沉积特征分析, 并对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 样品在分割后分别进行了AMS14C分析、粗颗粒组分(>63 ?m)的提取及含水量的测定. 结果显示, 该34 m长柱状岩芯底部年龄仅为6.8 ka BP, 其平均线性沉积速率达到了5 m/ka, 揭示出冲绳海槽西南端自中全新世以来具有非常高的沉积速率; 结合含水量数据, 其沉积通量也与研究区现代沉积通量相符合. 根据17个AMS14C数据识别出了5期快速沉积事件(6790~6600, 5690~5600, 4820~4720, 1090~880以及260~190 a BP), 其持续时间为70~200 a不等, 快速沉积期间其最大沉积速率可以达到21.2 m/ka. 通过与相邻的ODP1202站对比后发现, 研究区沉积物皆以细颗粒的黏土与粉砂质为主, 粗颗粒组分所占比重总体不到5%. 台湾岛东北部丰富的降雨量使得宜兰境内的兰阳溪可以携带大量陆源物质进入宜兰陆架并进一步向冲绳海槽输运, 成为研究区重要的物质来源. 这5期快速堆积事件主要是与气候变化引起的区域性降水增加有关, 另外岩芯也记录到由地震、风暴等因素引起的小时间尺度的沉积增强事件. 由地震、风暴等引起的侧向与底层传输使得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更为复杂, 但同时也为冲绳海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供应.  相似文献   
70.
张宁 《大自然》2009,(2):70-71
冲绳群岛位于日本西南群岛的最南端,由大小70多个岛屿组成。它以“从太平洋进入亚洲的门户”而闻名世界。主岛冲绳位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0~24℃,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岛屿,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自然风貌与日本其他地区截然不同。被称为“太阳乐园”的冲绳,像一幅美丽的亚热带风景画,晴空万里、碧海无垠、百花争艳、绿树成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