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86篇
教育与普及   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13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浅谈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颂声 《科技资讯》2007,(10):21-22
本文结合南方电网的实际,具体就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文章认为当前高压输电线路防雷问题主要有:杆塔的隐患、地网接地不合要求、避雷线保护角过大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2.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电气科技的发展而同步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显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3.
配电变压器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军 《科技资讯》2007,(2):24-25
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保护一般比较简单,仅仅在高压进线处装一组FS阀型碳化硅避雷器,这类防雷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存在一些缺陷,防雷效果不理想.雷击事故占配电变压器事故总数的30%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提高配电变压器的防雷可靠性迫在眉睫.为了防止雷电波对配电变压器的侵害,保证配电变压器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配电变压器防雷保护措的应用,可以提高配电变压器防雷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王剑平 《广东科技》2012,21(9):50-51
阐述了雷击对变电站内二次系统的危害,并分析了遭受雷击的原因,提出了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5.
引天雷入地     
进入7月,雷电天气也跟着到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只要和雷电相关的都没什么好事——人员伤亡,飞行事故,引发火灾……雷电是大气中最神秘也是最强大的气象,人类对它知之甚少,雷电监测、防雷措施都还远远达不到抵御雷电的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研究雷电的好季节,是"追寻雷电踪迹者"的盛宴。  相似文献   
106.
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生态减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江汉平原湖区由于长江干、支流中上游水流失与湖泊沙瘀积,过度围湖景殖,堤防财团及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其洪涝灾丰发生次数增多损失加重,通过分析该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 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107.
详细阐述了雷电过电压产生的原理,传输渠道,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影响以及雷电过电压的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108.
109.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又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北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将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本文认为,国际社会的现代化城市标准中的防灾减灾应成为重要指标及尺度.为此本文从北京城市的现状及未来灾害趋势分析入手,大胆地探索了21世纪初中期北京城市综合减灾一系列战略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发展紧急救援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已由“基础减灾阶段”进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康养减灾阶段”,阐述地质灾害康养减灾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地貌演进过程与生态景观研究方法,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新常态。【结果】从4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1) 充分发挥灾害体自愈能力,实施地质灾害物理演进模拟理论研究;2) 着眼于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研发环境友好型地质灾害减灾新技术;3) 遵循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原则,实施地质灾害治理与国土资源再造;4) 面对海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服役性能综合研究。【结论】融合治理工程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已成新常态,研究结果对广泛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