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厦门火烧屿地质资源的调查 ,认为火烧屿出露的岩石主要是一套中生代侏罗系下统梨山组沉积岩 .岩石颜色丰富多彩 ,造型奇特 ,纹理千变万化 .地质构造发育 ,大小不等的断层、节理、褶皱、单斜等构造形迹出露较完整而典型 ,易于观察 .岩石景观多姿多彩 ,具很高观赏性 .笔者认为火烧屿是开展地学旅游的理想场所 .在此基础上 ,探讨其地学成因、美学特征 ,提出了保护开发具体景观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62.
扎龙保护区火烧及湿地注水后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址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1年8月末至10月扎龙自然保护区50%的核心区芦苇被火烧掉,2002年3月初再次着火,2002年4月中旬开始陆续向湿地注入3亿m^3水以解决保护区缺水问题。为了研究火烧与注水对丹顶鹤营巢的影响,我们于2002年的3-5月份,在保护区内用GPS和因子测定法对12对野生丹顶鹤的巢进行了巢址定位和巢址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1)丹顶鹤对高度(t=3.42975)较大的剩余苇丛(t=29.32015)和明水面(t=4.20508)具有很大的选择性;(2)植被类型是丹顶鹤巢址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大,频率最高的是芦苇沼泽(66.67%);(3)与火烧地的距离(t=2.20846)制约着丹顶鹤巢址的选择,但不排除在火烧地内营巢的情况;(4)巢下水深(t=2.31098)、与人为干扰地的距离(t=1.08284)及植被的密度(t=0.26543)也对丹顶鹤巢址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与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分析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速效钾营养水平,为林地土壤钾营养调控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地布设固定采样点,进行林火点烧试验,分别于火烧前、火烧后、融雪季后和生长季采用土钻法在固定点位30 cm半径内采集土壤样品,采用乙酸铵法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分析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轻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未因火烧立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融雪季显著上升,生长季仍维持较高水平;中、重度火烧区,则在火烧后立即升高,融雪季进一步上升,而后相对稳定;②火烧强度空间格局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格局在融雪季和生长季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率在火烧后的各时期均极显著正相关;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火烧后各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变化率均显著相关;火烧后,土壤速效钾空间格局是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经过融雪季与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有利于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森林植被更新与改造。  相似文献   
64.
火烧油层燃烧前缘传播特性的摄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现场模拟火烧油层中网格划分尺度相对于燃烧前缘过大的局限性,将燃烧模型分为三个独立区域,基于充分大而有限的燃烧反应活化能假设,应用移动坐标系和奇异摄动法导出了燃烧温度和燃烧波前锋速度近似解,并在岩心尺度模型上与有限差分数值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注气速度对火烧油层正向燃烧的燃烧动态影响很大;岩心尺度下奇异摄动解与有限差分数值解相一致,说明奇异摄动法求解火烧油层前缘问题可行.  相似文献   
65.
草原火烧后土壤养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火烧后,土壤的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发生很大变化。火烧后,土壤中大多数金属元素和表层水解性氮含量有所增加,而速效钾、全氮和金属铜含量有所降底。火烧后,铁、钾和镁在土壤中有一明显积累层,该层随时间推移而下移。  相似文献   
66.
草原火烧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的草原火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火烧主要影响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生长季由春到秋的推进而升高。与春烧地相比,秋烧地更有益于土壤微生物微量的增加。火烧后不久,火烧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低于未烧地;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尤其在火烧次年),火烧地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升高并超过未烧地。  相似文献   
67.
68.
对9个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结构按ISO834标准升温曲线进行火灾试验和火灾后与常温下框架结构对比静载试验,初步探讨了火烧前荷载和温度对火烧后门式框架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框架结构的剩余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试验表明:火烧温度比火烧荷载对试件的影响更大,受较大火烧荷载的试件,在经受较高温度后,承载力与变形等力学性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火烧温度为600℃时门式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下降36.9%,800℃时门式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下降48%,1 000℃时门式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下降达57.3%,基本丧失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69.
火力楠林带的防火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火力楠防火林带进行了模拟火烧试验,对不同模式火力楠杉木混交林分燃烧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防火林带能有效的阻隔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火力楠与杉木混交能够降低分燃烧性,提高林分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经多目标决策分析认为以3:1杉木火力楠混交模式为最佳,这 是一种高生产力低燃烧性的人工林类型,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0.
喀斯特山区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植物更新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定  彭熙  张建利 《贵州科学》2014,(1):40-46,57
本文通过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样地调查,研究火烧迹地幼苗库及芽库的物种种类、数量,并计算重要值,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幼苗数量、种类有较大差异,优势种不完成表现为火灾前群落特征;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芽库数量、种类也有较大差异,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上芽库的数量占优势,主要以萌发能力较强的植物组成,一般、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在100 m2内芽库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91.67%、67.19%、75%。因此,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除了以种子萌发来恢复植被以外,其最主要方式取决于芽库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