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28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96篇
系统科学   78篇
丛书文集   2057篇
教育与普及   6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30篇
现状及发展   56篇
综合类   4549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1025篇
  2014年   2496篇
  2013年   2417篇
  2012年   3009篇
  2011年   3622篇
  2010年   3950篇
  2009年   4558篇
  2008年   4399篇
  2007年   4388篇
  2006年   2627篇
  2005年   1878篇
  2004年   2022篇
  2003年   2050篇
  2002年   1827篇
  2001年   1668篇
  2000年   1304篇
  1999年   892篇
  1998年   674篇
  1997年   471篇
  1996年   354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以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分析农科中职师资培养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训练、选题及论写作等方面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数学教育中的学习方法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教学重点、素材来源、方法例示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相似文献   
63.
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解读 ,分析当前我国高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师范教育更应体现培养“教育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的理念 ,在课程设置当中应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力度。  相似文献   
64.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0,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越来越快,而与发达国家比较在科技与教育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我们在借鉴、学习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受到国际的影响,这表现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观念变革、结构调整、院校合并及人才培养之中。作者认为,国际影响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参照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5.
记得读高中时,有一首校园流行歌曲,歌中唱到:“生活需要七色阳光,青少年就要放声歌唱……。”那时感受特别深,它代表了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灵肺腑的呼声。现在,我自己为人音乐老师,再细细咀嚼、品味这首歌曲,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讲……下面。就此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66.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上世纪90年代义务教育投资总量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在我国三大地带呈现巨大差距,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建立规范的政府间基础教育财政支付制度,对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层级进行调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7.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从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5个方面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8.
近年来,陕西高校科技产业坚持观念、技术、制度三大创新,不断规范经营和管理,加速科技成果以多种形式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教育、科技、经济结合,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69.
我国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增强自身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大力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高职教育永保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0.
“试教”是从学生到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必修课 .本文从实践中提炼出试教的指导方法 ,旨在为教师在试教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帮助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 ,使学生从心理、教学能力等诸方面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过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