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257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的运行作为一条主线,那么我们往往会忽视另外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认为社会运行的基础是消费。甚至这一主线的历史伴随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今天,后现代社会常常被等同于消费社会,消费进而占据了社会运行的主导和基础性地位。这时我们反观历史会发现: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社会不是横空出世的,它只是现代甚至前现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2.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3.
钟学文 《工程与建设》2009,23(6):786-788
文章分析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和当代美学思潮的多元化及几个主要倾向。根据中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了中国建筑理论与创作的现状,并具体阐述了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与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宋丽 《世界博览》2009,(16):68-71
最近受邀去一个诗人家做客,我感到非常惊讶。他家在东莞一个叫黄江的小镇,隐藏在一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小区里,如果不是有人带路,也很难进入这个私家之地。他的家被他弄成了私家会所,其中餐馆、茶室、酒吧,一应俱全;中式古典、日式、后现代,风格混杂,还有一些艺术装饰深深打动了我——门口的竹林、旋转的吊扇、日本仕女及现代裸女的图片以及墙上嵌的上百块玉石,总而言之,效果惊人。  相似文献   
75.
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他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是靠文学史来确证其价值的,而文学史是主流意识的建构。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应分割的一部分,因为边缘化的文化地位,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在其主体性向主流意识的同一过程中也被文学史边缘化了。在以后现代语境为背景的文学史范式变革中,边缘化状态的改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6.
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美国物理学家索克发表那篇著名的诈文后,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本文对这场论战的起因与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论战的认识论根源于后现代思想家夸大了科学实践的相对性,解决这场论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好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社会历史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
网络恶搞现象是目前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从作品的多义性这个全新的角度对网络恶搞现象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客观地把握恶搞现象的本质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8.
阎连科的新作《受活》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复制、拼贴革命与建设史料中消解了历史与真实;在结构与解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中弹唱农村现代化的欢曲与丧歌;在英雄与苦难的黑色幽默;又撕裂开政治与道德的温情面纱。  相似文献   
79.
装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概念,本文旨在探讨现代艺术观念与装饰观念的结合,研究装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装饰观念问题和装饰形态及语言两个关键性问题,对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0.
在通览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的基础上,本文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归纳,认为从福柯的权力“微观物理学”分析到布希亚的“符码——消费社会”理论再至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无不闪耀着创新的智慧之光,但是他们有“解构”而无“建构”的逻辑和“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论调也确实难以给现实的社会生活提供可信的路径和依托。故此,作者认为后现代社会理论只是社会理论难能可贵的“富矿”,而非“归宿”,只是新社会理论的“起点”而非“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