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应力波反射法,通过不同围岩级别和锚固介质中锚杆的瞬态动力响应实验研究,对锚杆的加速度响应曲线的波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固端反射信号非常强烈,而底端反射信号越来越微弱,甚至很难识别;围岩和锚杆介质均匀密实的锚杆其信号相对平缓一些.  相似文献   
2.
用C10、C15、C20、C25、C30普通混凝土分别配制试件尺寸为450 mm × 150 mm × 100 mm长方体试件,试件内预留Ф32 mm×450 mm孔洞,在孔洞内填入不同粒径、不同填充率的天然砂,充填完成后将孔两端封上形成封砂结构.采用悬挂自由振动方式测定封砂结构混凝土的阻尼比和响应频率等参数,获得阻尼比与填充率、颗粒粒径、响应频率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贫杂铅锌矿碱浸工艺,系统地分析电解过程杂质离子CO32-、SO24-、SiO32-、F-、Cl-、S2-对电解金属锌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32-、SO42-、SiO23-、F-离子对电解金属锌粉没有明显影响,Cl-离子浓度宜控制在20 g/L以下基本上满足GB/T6890-2000国家标准的锌粉三级标准,S2-离子对电解金属锌粉影响比较显著,即使在S2-微量的条件下金属锌粉的品质下降了近5%.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三水盆地SB-01孔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特征,结合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数据探讨了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该孔中的具体层位.介形类化石分为两个组合,即Eucypris sanshuiensis组合(89.0—73.38m)和Sinocypris nitela-Cyprois buxinensis—Li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73.38—0m).前者属种单调,丰度低,后者前期和中期属种单调,丰度低,而后期属种相对较为丰富,丰度快速上升;轮藻化石也可分为两个组合,即Peckicharasubspherica.Rhabdocharafiangduensis组合(89.0—73.38m)和cyrogona qianjiangica-Obtusochara brevicylindrica组合(73.38—53.75m).前者属种丰富,丰度高,化石个体较大,后者属种单调,丰度很低,化石个体较小.在孔深73.38m处,微体古生物群发生重大更替,且全岩碳酸盐碳同位素(下降幅度大于3.0%。)、氧同位素值均在此处发生突变,这与古新世一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时期的地质记录相一致,因而认为三水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在孔深73.38m处.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贫杂氧化铅锌矿碱浸-沉淀法制备锌精矿和铅精矿的新工艺,确定了硫化钠铅锌的工艺参数,并进行小型综合实验验证该工艺的工业化可行性.沉淀铅的最佳参数为:硫化钠沉淀剂的加入量为铅质量的1.8倍、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0 min.沉锌的工艺条件为:硫化钠沉淀剂的加入量为需沉淀锌质量的2.4倍、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 h.实验表明:铅和锌的回收率均达到80%以上,得到的锌精矿锌含量52%,铅精矿铅含量78%,均达到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6.
铀矿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手段、新技术的其支撑与服务可以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找矿信息.诸广铀矿集区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集区之一,通过对该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构造解译,解译出常规较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较难解译的小型至微型构造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铀成矿存在某种联系.本工作可为该区铀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构造信息和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维渗流有限元方法,运用SEEP2D软件建立了四种不同内部结构形式的湖区路堤在高、中、低水位下的渗流分析模型,模拟了该条件下湖区路堤的渗流状况,为湖区路堤断面结构形式设计和现有湖区路堤渗透安全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信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电算指数法及平衡法对Zn(Ⅱ)-NaOH-H2O体系热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在氢氧化钠浓度在0~300 g/L范围内,锌的分布形式及溶解规律,构建了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平衡模型,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锌溶解平衡浓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的绝对平均值为0.1298%,这说明热力学模型是正确的,所选数据的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循环荷载下岩石疲劳寿命双因素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花岗岩、白砂岩和大理岩的单轴压缩、恒幅和变幅循环荷载疲劳试验,建立了一种测定岩石疲劳寿命双因素实验模型.试验表明,变幅应力是影响疲劳寿命的关键因素;变幅应力的基础疲劳寿命比恒幅应力的降低16.9%~18%,临界应力比降低23.0%~28.23%.尽管岩石的试验数据离散性很大,但本实验模型对于测定岩石全应力曲线非稳态区内的疲劳寿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它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因此该模型对岩石基础工程的设计和现场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