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丛枝菌根(AM)结构存在于多种红树植物根内,但目前对于红树林中AM真菌的研究还未能完全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和状况。研究通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不同潮位16种红树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AM真菌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开展调查,以了解东寨港红树林中AM真菌的存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种红树植物与AM真菌存在共生关系,其中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许树(Clerodendrum inerme)、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侵染率较高,均高于55%;16种植物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AM真菌孢子,每25 g土壤的平均孢子密度为(25.7±2.7)个。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宿主植物根内AM侵染情况差异显著;潮位对AM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高潮位显著高于中、低潮位,而中低潮位间无显著差异。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有效磷含量可能是影响东寨港红树林生境中AM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从Talaromyces 属中获得更多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一株红树植物白骨 壤(Avicennia marina)根际海泥来源真菌Talaromyces flavus 21033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进行研究。综合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技 术,对该菌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综合运用NMR、MS波谱对纯 化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并评价鉴定次级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从真菌T. flavus 210331 中分离鉴定 7 个单体化合物,包括 2 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 hypoxymarin C(1)和 peniciisocoumarin F(2),1个联烯类化合物penicilactone A(3),4个苯衍生物diorcinol(4)、p-hydroxybenzaldenhyde(5)、trans-ferulic acid(6)和agidol 10(7)。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 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0.180±0.025)、(0.180±0.037)和(0.230±0.013) mmol/L,强于 阳性对照trolox[IC50=(0.290±0.011) mmol/L]。  相似文献   
3.
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极小种群保护物种,野外更新困难。 为了解红榄李原生群落的红树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对当地的群落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进 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中,红树林物种组成差异显著,三亚铁炉港样 地物种较丰富,陵水新村港样地物种较少;(2)红榄李的2个原生群落均为结构简单的乔灌型群落, 群落内乔木层和灌木层均为多物种形成共建种,红榄李竞争力较弱,均不是优势种;(3)三亚铁炉 港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陵水新村港样地,红榄李植株数量较多,说明物种丰富更 有利于红榄李生存。  相似文献   
4.
选取5种半红树植物,比较研究了在不同生境(潮间带和陆生或特大高潮滩)中叶片的K、Na、Ca、Mg和Cl等元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解剖结构.结果表明:1)处于低潮间带的半红树叶中K、Na、Ca、Mg和Cl等元素含量均高于特大高潮滩(陆生)的半红树叶中各元素含量,其中,阔苞菊叶中Na、Cl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半红树,而K元素含量却显著低于其他半红树.无论处于高位还是低位半红树叶对土壤中5种元素富集率均小于1,对土壤元素富集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a〉Mg〉K〉Na〉Cl.2)处于高位的黄槿、阔苞菊、莲叶桐植物叶片的表观量子产率(AQY)、光饱和净光合速率(Pmax)、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均要高于低位,而非光化学淬灭(NPQ)却低于低位.其中阔苞菊高位与低位AQY和Pmax差异显著(P〈0.05).3)处于不同生境中半红树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没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特征为:杨叶肖槿、黄槿和莲叶桐均具有整齐而规则的栅栏组织.大多数半红树植物叶的贮水组织不发达.阔苞菊为等面叶,黄槿具有下皮层,许树上下表皮均有盐腺.半红树植物不具有或少许具有真红树植物独特的结构,没有趋同适应,显示了结构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总之,处于高位阔苞菊对环境适应性均要高于其它4个树种高位.处于低位的许树耐盐性均要高于其他4个树种,莲叶桐较适合与高潮间带、低盐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1994—2006年,先后共发现海南省鸟类新记录12种,分别为白喉红臀鹎Pyconotusaurigaster,发冠卷尾Dicrurushottentottus,金翅雀Carduelissinica,凤头潜鸭Aythyafuligula,崖沙燕Ripariariparia,东方鸻Charadriusveredus,凤头麦鸡Vanellusvanellus,灰头麦鸡Vanelluscinereus,长嘴剑鸻Charadriusplacidus,黑领椋鸟Gracupicanigricollis,黑尾鸥Laruscrassirostris,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antiquus.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红树林蛀木团水虱危害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刘文爱  钟才荣  倪翔 《广西科学》2014,21(2):140-146,152
【目的】蛀木团水虱是近年来危害中国红树林的一个新情况,已导致海南和广西部分红树林的死亡。为了防控团水虱,本文总结团水虱对中国红树林的危害情况,分析团水虱爆发的可能原因,提出一些管理策略。【方法】在海南和广西三处红树林团水虱危害地实地调查资料及生石灰消杀与鱼类捕食控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调查表明,2010至2013年海南东寨港受团水虱攻击而死亡的红树林面积的平均连年增长率为66.4%。危害中国红树林的蛀木等足类生物主要为有孔团水虱和光背团水虱,前者是危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的关键物种。受害的红树林都分布于人为干扰强烈且有机污染严重的海区。生长在污染物扩散通道潮沟边缘或污染物沉积区中的林子是团水虱的集中攻击对象。处于地带性演替后期、相对高大的成熟林易遭受团水虱危害。团水虱对红树植物的选择性攻击序列为:海莲、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由于潮差不同,中国大陆沿海红树林可受团水虱攻击的地上部高度为海南岛的2倍以上。在实验室中,1∶1配比的石灰水90min就可达到50%的团水虱消杀效果。中华乌塘鳢单位时间的吞食量较稳定,24h内平均可捕食42只团水虱。【结论】推测在海区环境退化的背景下放养家鸭,虾塘排放有机物和消毒剂,人为捕获经济动物很可能是团水虱爆发的触发因子,建议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纳入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化学手段为应急,物理措施为辅助,生态保育为长效的红树林团水虱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