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在10a生柠条锦鸡儿人工林中分别选取了坡上和坡下样本5丛.通过四分之一圆法采集根系,并将标准丛根系按细根、中根、骨骼根进行划分,并测定长度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的各径级根的长度差异,两样地中各径级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关性.得出游离脯氨酸含量百分比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变化趋势,和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与根长的相关趋势.结果表明:(1)细根长度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2)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根系新生细根存在正相关关系.(3)两样地中各径级根之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80~0.997之间.(4)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与细根比表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且R2=0.9371.研究证明游离脯氨酸对植物对抗干旱胁迫的重要作用,为柠条锦鸡儿复壮和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锡林郭勒地区1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5年的气象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以此阐述风蚀气候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最小值出现在1月,随着月份的增加,风蚀气候因子指数逐渐升高,在4月达到最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四季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且除冬季外,春季、夏季、秋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全年的相同,均呈下降趋势;在年代际变化上,除冬季外,全年和春季、夏季、秋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均呈整体下降趋势;(2)从锡林郭勒地区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空间分布上看,全年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点,且最大值出现在朱日和,为151.95,超过风蚀气候侵蚀"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四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全年的相同.同时,在全年尺度上,可将研究区划分为3种类型:轻度风蚀区、中度风蚀区和重度风蚀区.研究结果可为锡林郭勒地区土壤风蚀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集对分析法、熵组合权重法和格网GIS等方法,构建了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对该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的荒漠化灾害风险进行了动态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研究区荒漠化灾害风险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以低风险到中等风险、中等风险到极高风险的转移模式为主;空间上,研究区西部易出现高和极高风险,极高风险等级的重心点由正镶白旗南部迁移至苏尼特左旗中部,从侧面证实了荒漠化灾害风险等级有向西南增高之势,而极低风险等级和低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西乌珠穆沁旗,亦说明了东北地区荒漠化灾害风险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2001年、2009年和2017年3期Landsat影像及DEM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重心迁移、动态度模型、差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棋盘井镇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棋盘井镇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以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白榆(Ulmus pumila)在我国分布的气候条件、分布范围及未来变化,为白榆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axEnt和ArcGIS软件对当代、2050s和2070s(RCP2.6和RCP6.0)3个时期气候情景下白榆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MaxEnt模型对白榆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21和0.911。其中温度季节性变化(Bio4)、年降水量(Bio12)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对白榆的影响贡献率累计高达88.4%。依托气候环境变量,对白榆当前时期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中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内蒙古中部、甘肃等西北地区,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东北地区有少量分布;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华北地区。未来2050s和2070s时期RCP2.6和RCP6.0气候情景下,白榆高适生区面积减小,中低适生区面积增大且会出现新的潜在适生区。【结论】以年为单位的温度和降水是白榆分布的主要因子,当前白榆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未来其分布有向高纬度、高海拔区...  相似文献   
7.
摘要:借助RS(remote sensing)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技术手段,分析赛罕乌拉10年间森林斑块在高程、坡度、坡向三方面的时空分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赛罕乌拉森林总面积和森林斑块数量面积受病虫害以及所处位置干扰的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均有减少,其中森林斑块减少尤为突出。(2)赛罕乌拉森林斑块多分布在阳坡,面积的大幅度变化也主要体现在阳坡,其中大斑块在任何坡向下均减少。(3)坡度与森林斑块呈负相关状态,随着坡度的增加,森林斑块减少,中小型斑块的变化都与上一等级的斑块变动有关。(4)森林斑块近一半分布在4、5级高程上,并随着高程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其中中小型斑块在5级高程上下表显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根系承受循环荷载后的固土效能,以1.00≤d≤4.00 mm径级范围内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直根段为对象,采用TY8000伺服式强力机研究承受50次循环荷载后的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1.00≤d≤2.00、2.00相似文献   
9.
沙化过程对土地质量影响很大,沙化过程动态监测是了解沙化过程的有效途径之一。以1991年、2001年和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通过荒漠化差值指数法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林滩绿洲20年间沙化土地进行动态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Albedo-NDVI特征空间荒漠化监测模型对于沙化土地分级便捷可行; 1991年至2011年间格林滩绿洲重度沙化土地和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轻度沙化土地和非沙化土地有所增加;中度沙化土地和重度沙化土地之间相互转化,且与其他类型土地之间也存在相互转移,主要转出为轻度沙化土地。研究区东部林地面积明显增加,南部和北部中度沙化土地逐渐转为轻度沙化土地,研究结果对当地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预测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灌木对水资源紧缺现状的响应,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对白刺幼苗光合及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区的白刺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土壤水分梯度:CK、T1、T2、T3、T4(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100%、≥80%~100%、≥60%~80%、≥40%~60%、≥20%~40%),对其气体交换参数及各器官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CK)相比,水分含量降低到≥40%~60%和≥20%~40%(T3和T4)时,白刺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存在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2.16%和44.73%;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下,白刺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密切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大于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各水分处理下白刺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T2>T1>T3>CK>T4。T2处理下,白刺根、茎、叶各形态指标达到最大值,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从白刺的光合特征角度看,在不同的水分处理下,白刺的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并在14:00左右净光合速率值最低,均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根据白刺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以及气孔限制值的变化,在CK、T1和T2处理下白刺光合“午休”的原因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在T3和T4处理下光合“午休”的原因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60%~80%的土壤含水量是适宜白刺生长的最佳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