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8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9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干旱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应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表面温度(LST),提出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的概念,并将其用于干旱监测。VTCI的定义既考虑了区域内NDVI的变化,又强调了NDVI值相等时LST的变化,可解释为NDVI值相等时LST差异的比率。分别以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和美国大平原南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AVHRR和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NDVI和LST产品,以及累计降水量和降水偏差数据,证实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是一种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叶色分析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设置不同棉花施氮处理获得不同氮素营养状况的群体,采用数码相机摄影获得棉花冠层影像,采用计算机辅助研究了棉花冠层影像光谱特征与棉花施氮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冠层红光通量下降,蓝光、绿光通量增加。冠层红、绿、蓝光通量的比值B/(R G)可以灵敏反映棉花施氮量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棉花氮素叶色计算机辅助营养诊断的特征值(指标)。土壤背景值和摄影时的光照强度对诊断特征值影响不大,摄影角度对诊断特征值影响较大,为了获得准确的诊断特征值,需要固定摄影角度,以30°为佳。棉花盛花期和盛蕾期均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叶色分析进行氮素营养诊断。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砖窑沟流域为例,选择1989、1998、2010年3个时期,采用多维灰色评估模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高灰类和低灰类的土地面积均为上升趋势,但高灰类上升缓慢,中灰类呈迅速下降趋势。同时,划分了综合治理效益发展趋势类型,即高稳定型、低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和不稳定型,其中低稳定型和下降型的发展趋势成为流域的主要类型。今后的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新思路、新策略。图3,参13。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是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和全局性任务.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的乡村现代化既遵循国际上乡村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其内在发展逻辑性,系统观念、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内生源动力、国际经验与教训以及协同机制等均值得深入研究.按照乡村居民、乡村产业、乡村景观、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组织、乡村生态和城乡关系等8个重点领域,探讨了乡村振兴的目标设想和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干旱监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省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为研究区域,应用1999-2005年每年5月上旬的AVHRR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的几种干旱监测方法:包括条件植被指数(VCI)、条件温度指数(TCI)、距平植被指数(AVI)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等,研究了VTCI与其他干旱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从研究区域旱情分布来看,VCI的干旱监测结果不符合研究区域干旱的分布规律.从监测结果的影像纹理特征来看,VTCI和AVI可能适合于研究区域的旱情监测.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遥感干旱监测结果与累计降水量的监测结果,得出了VTCI更适合于研究区域的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6.
对生长在柽柳荒漠生境中最常见的4种早春短命植物离子草(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角果毛茛(Ceratocephalus testiculatus (Crantz) Bess.)、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 orientale (L.) Jaub et. Spash)和弯果婆婆纳(Veronica campylopoda Boiss.)进行取样调查, 分析了柽柳灌丛下和灌丛外的4种植物丛枝菌根(AM)的形成状况、根际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群落组成, 并探讨了柽柳灌丛对其菌根侵染状况、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柽柳灌丛下短命植物的侵染率和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显著低于灌丛外的植物, 并且灌丛下AM真菌的种类(12种)少于灌丛外(19种). 灌丛下短命植物根际土壤由于受到柽柳灌丛的影响, 其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 都高于灌丛外; 灌丛下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65.37和44.50 mg/kg, 而灌丛外的含量则为32.33和33.85 mg/kg. 本研究共从短命植物根际分离到21种AM真菌, 其中无梗囊霉属有5种、原囊霉属1种、球囊霉属13种和类球囊霉属2种. 通过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柽柳灌丛影响着土壤的理化特性及其下生长的短命植物丛枝菌根的形成和根际AM真菌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丛枝菌根共生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长彦  石兆勇  陈志超  冯固 《科学通报》2006,51(Z1):115-120
调查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11科的23种一年生和多年生荒漠植物的菌根状况.结果表明,所调查的23种植物中,14种为菌根植物;5种为可能的菌根植物;其余4种为非菌根植物.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活型的植物形成菌根的状况也存在差异:在灌木和一年生植物中菌根植物所占的比例都分别显著的低于多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中菌根植物所占的比例.根区孢子密度普遍较低(5个/20 g±~21个/20 g±)分离和鉴定到隶属于3个属的14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0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原囊霉属(Achaeospora)1种.球囊霉属为优势属,Glomus deserticola和Glomus etunicatum为最常见种,其出现频度分别为77.4%和74.8%,相对丰度分别为14.4%和15.5%.  相似文献   
8.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省域(河南省)、市域(安阳市)、县域(滑县)三级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市域、省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一位,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县域、市域两级粮食产量的影响均居第二位,农药与其它5个因素相比,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同,都是最小.农用柴油、农村用电、农用化肥、农药对县、市两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均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化肥和农药对省、市、县三级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都据第三和第四位.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区域尺度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表5.参11.  相似文献   
9.
基于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DEM以及农业统计年鉴,本文首先利用回归分析法计算重庆地区积温与高程的关系模型;其次结合GIS技术对积温进行地形校正,得到重庆市以10年为尺度的积温栅格面;再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它近50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庆市≥10℃平均积温值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其中上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第一个10年最高;≥10℃积温分布以积温段ⅳ(4 000~5 000℃)、积温段ⅴ(5 000℃)为主,二者所占面积比例之和约为75%;积温段ⅱ(2 000~3 000℃)、ⅲ(3 000~4 000℃)、ⅳ(4 000~5 000℃)的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积温段ⅰ(≤2 000℃)变化复杂;2各年代的积温空间演变均以无变化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上世纪60到70、80到90年代的积温段变化单一,其他各年代间积温段的变化较复杂;3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积温的升高,稻谷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小,而稻谷、油菜等作物单产增加,但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挪威合作研究项目"食物生产体系减少N2O排放的施肥技术(Fertilizer Technologies for Reduced N2O Emission from Food Production,—a collaborative project between Yara,Norway and China)"研讨会于2009年12月3~4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