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1 毫秒
31.
从歧化松香中提取的去氢枞酸(DHA)出发,将其酰氯化后与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反应,合成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HAAGE).并以DHAAGE为单体,苯胺/二苯甲酮络合物为引发剂,THF为溶剂,在紫外光照射下,通过电荷转移聚合(CTP)法合成具有苯亚胺基链端的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HAAGE).利用...  相似文献   
32.
蒎酸基双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α-蒎烯为原料,经氧化和溴仿反应,得到蒎酸;蒎酸经酰氯化以及与苯胺类化合物的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5个蒎烯衍生物--蒎酸基双苯酰胺化合物,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利用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油菜的胚...  相似文献   
33.
采用Pro/E软件建立了电机定子虚拟样机模型,导入VisualNastran仿真软件中进行模态仿真研究,得到定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模态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定子的危险位置和振型.结果表明现有定子的结构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给出了定子结构的优化方案,仿真结果对振动实验和定子结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针对岩石的动态变形特征,引进Kelvin模型,采用粘性元件和弹塑性元件模型并联的方法,建立岩石单轴压缩的受力分析模型,以此反映加载速度或应变率对岩石动态变形特性的影响。通过探讨岩石动态变形过程的体积变化影响,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建立弹塑性体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进而建立可反映加载速度或应变率影响的单轴受压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提出其参数确定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反映岩石强度和弹性模量或刚度随应变率提高而增加的特性,而且能较好地模拟单轴受压岩石的动态变形过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5.
36.
松香-蔗糖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特级松香为原料,经松香缩水甘油酯、松香缩水甘油二乙醇胺和松香缩水甘油二乙醇胺丙烯酸甲酯等中间体,与蔗糖酯交换合成了松香缩水甘油二乙醇胺丙烯酸蔗糖酯,并对中间体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索,用红外光谱对中间体及目标产物进行了分析,测定了目标产物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等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37.
基于PHP的网上评教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B/S结构和MYSQL数据库,采用PHP语言开发一个网上评教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可动态设置的评教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教指标得分算法,实现了课程评教、评教结果统计与分析、评教结果反馈等功能。该系统能够提供全面细致的评教结果,能够较好的解决高校学生网上评教问题。  相似文献   
38.
基于恢复粒子一致性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RSPH)方法,同时借鉴DCSMP方法,在非连续区间上对未知函数分段泰勒展开,并保留零阶项和一阶项,构建了一套适合于模拟一维非连续物理现象的新SPH方法(RDSPH).比较不同SPH方程近似二次函数的结果,新方法不仅改进了传统SPH方法存在的边界缺陷问题,同时在非连续区域内也能更有效地修复由非连续引起的核近似截断积分和消除粒子不一致性所造成的误差.  相似文献   
39.
二十面体病毒衣壳结构蛋白具有不同的构象。装配过程中,正在附着的蛋白亚基构象与位置在先前蛋白亚基构象的指令下,发生相应的调整后装配到衣壳骨架上。局部相互作用指导下的装配反复进行,最终形成规整的二十面体病毒衣壳的立体结构。对T=1、3、4、7的病毒衣壳,分别建立了蛋白亚基构象局部相互作用的连接方式与增长方式,并构筑了T=4、7的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40.
仪器分析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仪器分析开放实验室建设,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和仪器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合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验资源的效益及实验室的使用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课题在2005年获得皖西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经过三年多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运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