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针对大尺寸工件难以采用传统圆度仪进行测量,研发了一套适合大型圆筒类零件的轮廓误差在线测量系统。本测量系统采用单片机+PC控制,以2根同步转动的托辊带动被测圆筒旋转,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获取被测工件的表面轮廓测量数据。基于轮廓定位式圆度误差算法,求出工件表面各等分点的轮廓误差值并绘制曲线图。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大型圆筒的在线测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同系线性因子,其表达式为:f(n,k)=(k+1)(n+1)/(2N+3).用有机化合物共轭体系和非共轭体系的光电子能谱数据对该同系线性因子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43.
A chain of low latitudinal ionospheric tomography along 120°E meridian has been operating since 1993. This chain is composed of six stations from Shanghai to Manila receiving signals from the transit NNSS satellites. In this paper several reconstruction examples are presented, which give the 2-D imaging of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 obtained from the observed TEC data by means of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technique. In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 multi-s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unknown phase offset.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incomplete projection data, a technique of backproj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 normalized ionospheric model was introduced to obtain the initial guess of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onospheric tomographic technology is very useful and eff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quatorial and low-latitudinal ionospheric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the Science Fourdation of State Education Committee of China Xu Jisheng: born in Nov. 1946, Professor  相似文献   
44.
Systems engineering is not a new discipline.However,up to now,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on its exact definition and scope.The scopes of several disciplines(neighboring discipline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overlap with that of systems engineering.In this paper,the methods to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ts neighboring disciplines are discussed.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be helpful for clarifying th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45.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是现代交通的一项前沿技术,自1994年正式确定名称以来,迄今已发展了20多年。随着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出行者需求的变化,ITS领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色鲜明的技术方向和研发热点。分析了近期国际ITS研发热点和最新动态,探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交通技术变革和热点领域变化,提出了智能交通系统演进的方向和产业方向。对照中国ITS近几年的发展,分析了国内外发展思路的异同以及发达国家研发热点的启示,对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实事求是地对待国内外的差距和异同、加强智能交通特色技术的研发、建立以产业推动为主的新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46.
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醇类物质是南方某江排洪时饮用水中嗅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以乙硫醇为典型致嗅物质,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臭氧氧化是去除乙硫醇的关键工艺,活性炭发挥的作用有限;去除乙硫醇嗅味的适宜臭氧接触时间是15min,当水质变化不大时,完全氧化水中乙硫醇所需要的有效臭氧投加量(m g/L)为乙硫醇初始浓度(μg/L)的0.04倍。当进水乙硫醇浓度大于100μg/L时,需要增加适宜的预氧化处理,与臭氧活性炭联用才能有效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产生的嗅味。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波浪在渗透性良好的斜坡海床上的传播演变机制,在水槽中开展细砾质斜坡海床上波浪传播特性试验,研究海床土体孔隙水压力响应特征、波浪在斜坡海床上发生浅水变形区域内波浪近底水平流速特性以及波浪在可渗透斜坡海床上的传播演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海床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着波浪波高和周期的增大而增大;近底水平流速随着波浪浅水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波浪厄塞尔数越大,斜坡上波浪浅水变形越明显,各谐波之间的波-波相互作用越剧烈;在浅水变形初段,海床渗透作用大于波浪浅水变形作用,在浅水变形剧烈区域,波浪浅水变形作用大于海床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48.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施行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关于保密的法律、法规规定遵循信息保密的指导思想,使本条例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同时自身规定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更好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文章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9.
针对现有人工垃圾分类工作环境恶劣、自动化程度差等问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与图像处理的废弃物分类与定位方法,为智能分拣提供理论依据.建立基于Inception模块与残差单元,搭建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废弃物分类模型,预测目标物体种类.针对复杂环境采集到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降噪、阈值分割、边缘检测,有效提取目标轮廓信息,并结合质心定位算法实现废弃物准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中废弃物分类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88.8%,基于轮廓信息的质心定位算法可以准确定位目标,具备较强的废弃物分类与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50.
针对部分埋藏深、渗透率低、高温高盐等无法热采或化学驱的稠油油藏,部分油田采用了“CO2+增溶剂”的复合吞吐生产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关于CO2吞吐方面的物模模拟实验无法满足复合吞吐的研究需要。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吞吐补偿系统的CO2复合吞吐的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室内CO2 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增溶剂注入量、CO2注入量、注入方式等因素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同时进行了现场试验并进行了跟踪评价。结果表明:增溶剂注入浓度为5-10%、CO2与化学剂注入质量比为1:2.5~1:5、采用两段塞注入方式,提高采出程度最高。该方法有效的模拟了复合吞吐过程中的注入、焖井和产出过程,完全满足CO2复合吞吐的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