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研究户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与β-环糊精(β-CD)主一客体化学。方法 采用HNMR、电子光谱、圆二色谱、XRD、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分别研究在水溶液和固相中的主一客体化学行为。结果 在水溶液和固相中,客体分子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都能与主体分子β-CD形成稳定包结络合物。包合物中主客体比为1:1,客体分子以其长轴方向与β-CD的Z轴平行方式包结与于β-CD的空腔中。固体包结络合物中含有11个水分子。结论 无论在水溶液还是固相中,p-(3-甲酰基-4-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与β-CD都能形成稳定的1:1包结络合物。  相似文献   
12.
对抗坏血酸增强钙黄绿素-CU(Ⅱ)-NH4SCN体系荧光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抗坏血酸的浓度在1.0×10-6~8.0×10-6mol/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10-6mol/L.方法已用于测定蔬菜样品中的微量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13.
古陶瓷的分类是古陶瓷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国家标准.集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精华,并在对中国古陶瓷制造的原料、烧制的窑式、烧制温度、代表品种、工艺特点、外观特征、化学组成等"内在"质地和"外在"形态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类、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中国古陶瓷各时期的科技发展内涵和时代信息结合、统一在一起,中国古代陶瓷被分为六大类.期望这种分类能为文物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对古陶瓷的修复保护、断代和断源、科学管理、辨别真伪提供比较科学、可信度较大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古陶瓷的分类是古陶瓷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国家标准。集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精华,并在对中国古陶瓷制造的原料、烧制的窑式、烧制温度、代表品种、工艺特点、外观特征、化学组成等“内在”质地和“外在”形态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类、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中国古陶瓷各时期的科技发展内涵和时代信息结合、统一在一起,中国古代陶瓷被分为六大类。期望这种分类能为文物工作者及文物爱好者对古陶瓷的修复保护、断代和断源、科学管理、辨别真伪提供比较科学、可信度较大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