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5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乌岩岭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浙江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濒临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探究该区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可为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用岛津TOC-LCPH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7种林分(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茶园)土壤有机碳(SOC)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7种林分的SOC和WSOC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各土层SOC含量均以杉木林最高,≥10~25 cm与≥25~40 cm两土层WSOC含量亦是在杉木林中最高。WSOC与SOC含量之比为0.59%~1.51%,以杉木林≥25~40 cm土层的最高,以松林≥25~40 cm土层的最低。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分别存在极显著(P<0.01)与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W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均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乌岩岭土壤密度与pH均为影响林分SOC和WSOC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目的】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重要的防护林类型之一,了解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笔者从垂直结构上分析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分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林分演替、制定合理的防护林经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秭归县九岭头林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大小分别为50 m×60 m、50 m×60 m和50 m×50 m的3块样地,基于样地调查,考虑不同高度林木冠层光合作用的生态学特性,采用树冠光竞争高度法将林分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林层径级分布、树种组成及空间结构等特征。【结果】①3样地平均胸径随着垂直层次的升高而增大,下林层、中林层、上林层的平均胸径变幅分别为7.34~8.95 cm、14.42~18.15 cm和24.48~26.06 cm。不同林层间蓄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上林层占整个林分蓄积量的比例最高,为63.06%~76.78%,而下林层蓄积量占比仅为4.32%~7.10%。②随着垂直层次的上升,林木径级分布变广,林分密度变小,上林层径级主要分布在22和30 cm径级,呈不规则多峰曲线,中林层径级主要分布在10、18和22 cm径级,主要呈左偏峰分布,下林层径级呈倒“J”形分布,即随着径级的增大,林分密度急剧减小; ③下林层的树种主要以本土阔叶树种为主,代表了整个林分的树种组成。随着林层的上升,树种数总体呈减小趋势。马尾松是上林层的优势树种,其数量占比为69.72%~94.62%,但随着垂直层次的下降,其比例大幅减少,表明在马尾松林演替进程中,林下更新环境较好,有利于本土阔叶树种的生长; ④角尺度在不同林层间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林分整体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而大小比数、混交度及林木竞争指数随着林层的降低而增大,表明随着林层的降低,林木大小分化程度越明显,树种隔离程度越高,同时林木个体间的竞争也越激烈; ⑤各林层林木角尺度分布频率总体呈正态分布,角尺度为0.5的林木占比为46.03%~63.33%,说明林分中处于随机分布的林木占多数,但下林层中林木主要呈聚集性分布。上林层处于优势状态的林木比例最大,中林层处于亚优势或优势的林木多于较劣势或劣势的林木,而下林层处于较劣势或劣势的林木比例最大。下林层处于强度混交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远大于处于零度和弱度混交的,且竞争指数在下林层达到最大,表明下林层林木个体受到来自其他树种的竞争压力较大,而林木所承受的竞争力越大,越不利于其蓄积量的积累。【结论】未来该地区马尾松次生林有可能演替成为针阔比例相当或以阔叶树为主、针叶树为辅的针阔混交林; 该地区马尾松林应以中林层和下林层为主要调控层次; 以较易获取的参数为基础,构建能够准确选出备伐木的模型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3.
张家港市第二砖瓦厂是一个七十年代建办的老企业,主要原料是当地的泥。他们视土为宝,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对每年吃过的田,做到了随吃随还,从未耽误过一个季节,荒废过一寸土地。办厂二十三年,共吃泥还田350亩,平均每年吃泥还田达到15亩以上。对吃泥后的田块做到了田块成方,沟渠配套,才还给村里,去春这个厂将吃泥后的63亩高低不平的田整平、成方,开好沟渠,形成配套后返还给本镇七里庙村,种上的水稻亩产达550公斤。他们的这种做法,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表场和奖励。去年国家矿管部的领导曾三次亲临该厂视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的肯定。中国矿产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为此专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4.
<正>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以茶为应酬品。客来家中,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之物。先寒喧一番,然后泡茶献客,向来者表示敬意,再慢慢叙谈。由此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饮料。一、茶的化学成分及对人体的作用茶叶、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茶为其首。据分析,茶叶含有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咖啡碱(表1、2)等有机化合物约450种以上,含无机物15种左右。经现代生物化学和医学的研究证明,茶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5.
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经济价值、分类、拓扑结构、体系结构与网络规程,其次介绍了IBM-PC微机给予连网的软件与硬件方面的支持,最后对典型的几种微机局部网络产品进行了简评,并着重讨论了OMNINET网络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汉字化等问题。通过上述介绍可使读者对微机局部网络有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6.
飞向月球     
"女神"奔月2007年9月14日上午9点31分,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从日本南部种子岛宇宙中心顺利发射升空。据称,发射围绕月球飞行的无人探测器只是日本探月以及宇宙计划的第一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理事长立川敬二透露,日本准备在10年内发射无人登月探测器,并争取在2025年左右,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探测基地。  相似文献   
157.
反硝化聚磷菌的SBR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与浓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DPB原理,以SBR反应器富集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各阶段的泥水混合液中微生物浓度与种群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磷菌\反硝化聚磷菌的浓度分别增加为原来的94和75倍.第2段运行后,常规聚磷菌和部分放线菌被淘汰,污泥沉降比(SV)的变化为反应器细菌变化提供了指示作用.好氧段中硝化菌、亚硝化菌浓度明显比厌氧段的高.好氧段中亚硝化菌下降为原来的0.63倍,但硝化菌的浓度增加为最初的19.3倍.反硝化菌、聚磷菌的浓度比反硝化聚磷菌多.反硝化菌的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第2段淘汰了常规的反硝化菌.反应器中有一定量的发酵菌和产乙酸菌,但无产甲烷菌.富集后聚磷菌的种类减少且集中,反硝化聚磷菌以假单胞菌属、棒状杆菌属为主,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次之.  相似文献   
158.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种杨树的铅(Pb)抗性和Pb积累能力,筛选具有修复Pb污染土壤潜力的杨树树种。【方法】选取7种速生杨树,用8 mmol/L Pb处理6周,分析7种杨树Pb抗性和积累能力。【结果】Pb胁迫导致7种杨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抑制了7种杨树的高生长和径向生长,其中欧洲黑杨、群众杨和青杨的光合和生长对Pb胁迫较敏感,美洲黑杨敏感性较低。Pb胁迫导致7种杨树生物量显著降低,其中欧美杨根生物量降低最多(50.31%),欧洲黑杨(31.99%)和群众杨(22.26%)木材生物量降低最显著,欧美杨(12.67%)和群众杨(19.54%)皮生物量降低最显著,灰杨叶生物量降低最多(35.44%)。7种杨树的总生物量在Pb胁迫下出现明显降低,其中灰杨降幅最大(29.03%),欧洲黑杨降幅最小(12.02%)。相应地,7种杨树Pb抗性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欧洲黑杨(88.09%)>银腺杨(82.98%)≈美洲黑杨(80.70%)>欧美杨(79.86%)>青杨(76.79%)>群众杨(72.78%)≈灰杨(70.35%)。7种杨树吸收和转运Pb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美洲黑杨根中的Pb含量最高,达2 906.10 mg/kg;灰杨木材、皮和叶中的Pb含量较高,分别达46.55、44.39和325.90 mg/kg。美洲黑杨根和整株Pb积累量最大,分别为4.20和5.06 mg/株;灰杨地上部分Pb积累量最大,为1.21 mg/株。美洲黑杨的根富集系数最大,达6.70;灰杨地上部分富集系数最大,为0.43。灰杨的Pb转运系数显著高于其他杨树,达0.16;欧洲黑杨的转运系数最低,仅为0.02。【结论】7种杨树的Pb抗性和Pb积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欧洲黑杨Pb抗性最强、美洲黑杨根吸收Pb的能力最强,可能在Pb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和生态恢复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灰杨转运Pb能力最强,地上部分Pb积累能力最强,可能在Pb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