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研究方法   11篇
综合类   21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沥青质组分所占比例大的特点,通过室内菌种筛选,选育出适合克拉玛依稠油的微生物菌种,该菌种能够显著降解稠油中的沥青质。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六口油井措施有效率100%,累计增油936.883t,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为新疆油田稠油蒸汽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种工序简单、安全环保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22.
岔河集油田岔12断块东三段、沙一段油藏为中孔低渗常压高饱和压力非均质复杂断块油气藏,其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砂体横向分布稳定性差且分布范围较小,油层分布零散。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油藏高含水期挖潜上产合理的技术开发政策。通过方案优选,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挖潜上产方案。今后油藏应立足于注水开发,但不应以补孔改层等为上产措施,而应以化学调驱为主要手段。实施效果表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油田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3.
Van Lookeren研究了拟流度比为0时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提出形状因子取得最大值时的注汽参数为最优参数。而在实际油藏中,由于地层中原油黏度较大,或注汽速率较小,拟流度比往往较大,此时利用最大形状因子优化注汽参数受到限制。针对该情形,应用数学方法研究了拟流度比不为0时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绘制了形状因子、拟流度比、注汽速率与前缘形状关系图版,发现增大注汽速率,可增大形状因子,从而减小拟流度比,减轻蒸汽超覆程度,提高前缘驱的波及效率。由于注汽速率受注汽压力限制,研究了注汽速率与注汽压力的协调关系,利用该关系和研究的前缘模型,对前人的注汽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24.
针对油水层复杂、渗透率高、含水上升快的陆9K1h油藏,在室内通过筛选增粘能力和抗剪切能力较强的疏水缔合聚合物作为调剖用凝胶主剂,采用酚醛类作为交联剂,研制的凝胶体系(AP-BC)表观黏度可达11×104mPa·s,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多孔介质剪切后凝胶成胶时间延长50%,胶体强度降低小于10%,稳定性更好,老化5个月未见脱水现象;在相同渗透性的油、水饱和的填砂管实验中,AP-BC凝胶更易封堵水层。由于陆9K1h油藏具有底水、薄层的特点,因此采用了“垫+调+堵”多段塞深部封堵的工艺,通过逐渐提高弱凝胶的强度,促使高强度堵剂得到合理的放置,实现对高渗透大孔道的封堵作用,提高注水开发的波及效果。现场试验表明,7个井组中,对应油井在调剖后第2个月到第6个月期间见到了明显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25.
测试储集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常规方法是压汞和铸体的薄片图像分析法,气体泡压法利用流体在孔喉内流动的物理规律来测定孔隙结构特征,能较真实地反映流体通过喉道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气体泡压法与压汞法测试结果,后者测试出的主流孔喉直径是前者的2~4倍,前者测试储集层中参与渗流的有效喉道的分布特征,且更切合工程实际需要;对岩样酸化前后以及含水敏性矿物的岩样在水化前后的有效喉道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能够明显地表征出酸化及水化前后有效喉道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的对比性强、价值高。气体泡压法为测试储集层孔隙结构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226.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提出地层厚度系数研究构造运动的方法,并分析了其研究步骤及适用范围。依据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关键层位地层厚度发育特征,利用沉积厚度法研究其构造活动,指出了影响整个凹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结果表明:查干凹陷从巴二期,经苏一至苏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发生改变,显示出明显呈北西—南东向的“跷跷板”构造运动。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查干凹陷构造演化,认为:白垩纪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拗陷阶段和反转阶段,为查干凹陷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7.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on of cell growth, differentiation, apoptosi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animals. The study of sequences variation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CTGF gene across various species of the cyprinid could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of speciation and gene divergence in this kind of fish. In this study, 19 novel sequences of CTGF gen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the family Cyprinidae using PCR amplificatio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yprinidae were re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NJ), maximum parsimony (MP), maximum likelihood (ML) and Bayesian method. Oryzias latipes from the family Cyprinodontidae was assigned to be the outgroup taxon. Leuciscini and Barbini were clustered into the monophyletic lineages, respectively, with the high nodal supports. The estimation of the ratio of non-synonymous to synonymous substitution (dN/dS) for the various branches indicated that there stood the different evolution rates between the Leuciscini and the Barbini. With the ratio of dN/dS of the Leuciscini being lower than that of the Barbini, species within the Barbini were demonstrated to be subjected to the relatively less selection pressure and under the relaxable evolution background. A 6 bp indel (insertion/deletion) was found at the 5' end of CTGF gene of Cyprinidae, and this 6 bp deletion only appeared in the Leuciscini, which i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Leuciscini and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monophylogeny of the Leuciscini. For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CTGF protein, the most variations and indel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signal region and IGFBP region of this protein, implying that these variat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gulation of the CTGF gene expression and protein activity.  相似文献   
228.
批量甜玉米低场核磁共振数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烫漂甜玉米的低场核磁共振数据为例,采用统计分析系统(SAS)得到烫漂温度对甜玉米中水分分布的影响规律,利用SAS批量读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多指数模型拟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预测,提供了相应的SAS代码.结果表明,当弛豫时间为450~750和50~70 ms时,相应水组分的弛豫强度分数随处理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烫漂温度可初步划分为3个温度段,即20~40、50~70和80~100 °C;束缚水含量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决定系数R2=0.974,标准差RMSECV=0.32%);SAS方法在批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具有较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229.
目的 获得产酶能力强、环境安全友好的产脂肪酶菌株。方法 采用罗丹明B平板法,从受油污污染土壤和水体中筛选高产脂肪酶菌株;利用血平板接种及抗生素药敏试验确定菌株安全性;通过氮源、碳源及诱导剂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对菌株所产的脂肪酶进行酶学特性分析。结果 从受油污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产脂肪酶能力的菌株JC-7,经鉴定为沙雷氏菌(Serratia sp.)。菌株于血琼脂平板上呈γ-溶血,对多数抗生素敏感。响应曲面法优化后酶活力最高达38.6 μmol/min。菌株JC-7所产脂肪酶属于中温碱性脂肪酶。Ca2+和Mg2+能提高该酶的酶活力。该酶在丙三醇、二甲基亚砜以及甲醇中能维持较高的酶活力。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TritonX-100都对该酶有激活作用,二硫苏糖醇(DTT)对该酶的酶活力几乎无影响,乙二胺四乙酸(EDTA)则抑制了该酶的酶活力。结论 分离所获沙雷氏菌JC-7产脂肪酶能力强,对环境安全友好,优化培养条件后产酶能力明显提高,且该酶能适应较为广泛的作用条件,可为脂肪酶制剂的开发和环境污染生物降解菌剂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30.
研究了浊度、温度对叶绿素a现场荧光仪测定叶绿素a的影响。分别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叶绿素a现场荧光仪测定了不同温度、浊度梯度下小球藻水样的叶绿素a浓度值,探究影响规律和修正方法。结果表明,温度在7~30℃范围内,对叶绿素现场荧光仪测定叶绿素a浓度无显著影响;浊度在0~1 000度范围内,需用叶绿素a浓度实测值减去0.0174倍的浊度值(度)对测定值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