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1.
根据矿山测量工作的特点和造成矿山测量工作失误的原因,提出了在矿山测量管理工作中应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对质量管理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幼儿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幼儿环境教育 ,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 ,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幼儿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 ,认为进行渗透式教育是幼儿环境教育的最佳模式 ,并提出了进行幼儿环境教育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河渠和堤坝两个方面对明清时期太原盆地的水利活动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明清时期太原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但由于区内汾河干支流频繁的决溢改道致使河渠和堤坝屡次遭到破坏,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根据晋南黄土台垣临猗县孙吉村49龄柿子林、12龄苹果林和小麦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0~60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表明:临猗孙吉村人工植被下有土壤干层存在,且发育强度很高,为中度或中度以上干层.与普遍认为的2~4 m的土壤干层的分布层位相比,临猗孙吉村人工植被下土壤干层分布更广泛,在0~600 cm甚至600 cm以下都有发生.此外,对比该地区三种不同植被下深层土壤含水量,得出三种植被干化程度为苹果树>柿子树>小麦.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晋南黄土台垣是不适于造林和小麦种植的.但是,为了该区的农林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也可以选择耐旱树种并加大树的间距营造人工林.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挖掘古村落现存地名文化景观的文化信息,加强对古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以汾 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不同类型地名文化景观空 间分异与形成机制,为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古村落地名以人文 景观类地名为主,占地名总数的64.01%,人文景观类地名中姓氏类地名最多,自然景观类地名占流 域地名总数的35.99%,自然景观类地名中方位类地名最多,明清以降地名数增长突出,地名空间演 进呈现从下游至上游的趋势;(2)自然景观类地名受地形起伏度、土壤厚度、河距、坡度、坡向和年 均降水等因子影响,呈现中部密集、北部和南部稀疏的分布模式;(3)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异明显,受 移民、传统家族观和军事防御等影响的姓氏类、聚落类和军事类地名集中于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受 流域产生的历史名人影响的人名类地名散布各处,流域中部依托商贸活动和居民主观情感成为建 筑、颜色和数量程度类地名的集聚地,表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类地名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太原地区果树林地的土壤干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原市窑头村和柏板村人工苹果树、枣树、梨树以及桃树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果树林地地表以下0 cm-70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分布特点.研究表明,太原市果树林地200 cm-400 cm土层干化现象比较普遍.同一树种,树龄越大,干层发育越强.同时,地形是形成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梁峁地比平川地干化严重.太原地区降水量较小,重力水带分布范围小,深度浅,不能及时补充被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分,这是果树林地易发生土壤干化的主要原因.虽然枣树比梨树、苹果、桃树林耐干旱,但从梨树、苹果、桃树林地干化均不严重分析,在该区发展这四种果树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选取山西省386个古城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及相关史料记载为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手段,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兹曲线等方法,对古城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古城遗址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匀,晋南分布最多,晋北次之,晋中较少;(2)古城遗址集中程度较高,在空间结构上呈现聚集型,形成晋南运城盆地、晋北大同盆地周边2个高密度核心区和汾河流域密集廊道,多个次核心区;(3)地形地貌与起伏度、坡度、坡向、与河流距离等自然因子和农耕生产、经济贸易、军事防御等社会因子对古城遗址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