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7篇
系统科学   90篇
丛书文集   37篇
教育与普及   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34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针对面源污染物在城市复杂的不同下垫面具有不同累积特征的问题,以常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商业用地和文教用地等5种用地类别的64个样点地表累积物,测试累积物中总悬浮固体(SS)、氨氮以及全量和溶解态的COD,TP,TN含量,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的污染物累积特征和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累积强度的季节变化差异,得到如下结果。1)交通用地各污染物的累积强度普遍高于其他功能用地,尤其是SS和全量COD,均值分别为59004.5和11179.7 mg/m2;商业用地上溶解态污染物均高于其他用地;文教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上各污染物的累积强度较低。2)交通用地在2014年10月(秋季)和2015年3月(春季)的累积强度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春季SS累积强度均值比秋季低约7.7%;全量TN和溶解态COD,TN,TP和氨氮的累积强度均值比秋季高约3.3%,49%,85%,61%和200%;居住用地的累积强度则没有季节差异。3)各类用地上颗粒态COD,TP和TN占全量的比例平均达86.5%,85.1%和71.1%,说明污染物主要吸附在颗粒态物质上,颗粒态污染物占大部分。因此,加大城市清扫力度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4)商业用地单位颗粒物中COD和TN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用地,均值分别为532.6和17.5 mg/g。交通用地COD,TP和TN的含量比最低,均值分别为212.2,0.86和2.9 mg/g。  相似文献   
932.
蓄水层设置与植物选择对绿色屋顶蒸散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蓄水层设置和植物选择对绿色屋顶蒸散发的影响,设置两种结构(有或无蓄水层)和两种植物(佛甲草和铺地锦竹草)共4种组合的绿色屋顶实验槽,在深圳市的气候条件下,连续测定气象参数、绿色屋顶蒸散发量(ET)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蓄水层的水分蒸发对其上层土壤水分有显著的补给效应,且土壤含水量与日蒸散发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蓄水层的设置可以增加绿色屋顶的蒸散发量。佛甲草因其景天酸代谢方式(CAM)的特殊性,当太阳辐射较大时,气孔自动关闭,从而降低蒸散发量,减少水分流失。与铺地景竹草相比,种植佛甲草的实验槽一天内的小时蒸散发量波动较大,中午前后出现低谷,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33.
利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2009年以来的PM_(2.5)浓度监测数据、MODIS光学厚度数据和NCEP边界层气象要素数据,对近年来北京地区PM_(2.5)和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1年夏、秋季以及2012年夏、冬季北京地区PM_(2.5)污染情况较为严重,2013和2014年污染情况稍有转好;北风为有利于PM_(2.5)扩散的气象条件,且随着北风增强,扩散效果更好;南风为有利于PM_(2.5)堆积的气象条件,且随着南风增大,堆积效果略微增加;边界层高度越高,越有利于PM_(2.5)的扩散;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PM_(2.5)的堆积;降水对PM_(2.5)有明显的驱散作用。21世纪以来,北京地区的平均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从2500 m降低到1500 m以下,其他气象要素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934.
固定方式对桩柱式围网网片波浪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海围网养殖是新兴的一种生态型养殖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桩柱式围网,主体由排桩和网片组成.围网网衣系统安全是决定围网养殖工程安全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桩柱式围网中的单元网片,采用数值方法对其在波浪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不同网片尺度和固定方式下单元网片的网线张力分布、结节偏移和桩柱系缚点受力特性.结果表明,波浪条件下桩柱式围网单元网片的网线最大张力主要出现在网片上端两侧位置,网线最大张力与网片尺寸成正比;单元网片结节最大偏移主要出现在网片的中上位置,同样结节最大偏移与网片尺寸成正比.两者均随系缚点数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在系缚点多于4个时趋于稳定;网片与桩柱的系缚点最大受力出现在上端点,其次是下端点,且数值上均远远大于桩柱中间的系缚点,并随网片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随系缚点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935.
在毕赤酵母X33中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并纯化,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pPICZa A-EGF真核表达质粒,转化X33感受态细胞;利用抗性筛选以及PCR鉴定阳性菌株。经过甲醇诱导和镍柱纯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蛋白分泌表达情况。成功构建了表达pPICZa A-EGF真核表达质粒,转入X33中获得阳性菌株,成功诱导蛋白分泌表达并纯化。在毕赤酵母X33中成功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纯化后纯度为80%,收率为5.8 mg/L。  相似文献   
936.
乳腺上皮细胞系是研究动物泌乳调控机制的理想细胞模型。实验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结合差时消化法,分离纯化了戴瑞奶绵羊乳腺上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免疫荧光染色、特异性基因表达检测和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乳腺上皮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形”或“多角形”,细胞生长周期符合一般生物学规律且细胞染色体数为2n=54;细胞稳定表达CK7、CK8和β-casein基因,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也显示细胞表达CK7。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戴瑞奶绵羊乳腺上皮细胞系,为奶绵羊泌乳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7.
【目的】探究内源抑制物质对加拿大紫荆(Cercis canadensis)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揭示加拿大紫荆种子的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加拿大紫荆种子为试验材料,先采用80 ℃热水预处理,再经低温层积处理解除种子的生理休眠,对不同层积阶段的种子进行发芽率和生物活性测定。结合气质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与标准品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方法,分析加拿大紫荆种子内源抑制物种类及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内源抑制物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随着层积时间延长,休眠逐渐解除。加拿大紫荆种子种皮和胚乳各分离相提取液对白菜籽发芽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醚相>甲醇相>水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表明种皮和胚乳中的内源抑制物主要存在于乙醚相、甲醇相、乙酸乙酯相提取液中。采用GC-MS技术测得加拿大紫荆种皮和胚乳分离相提取液中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邻苯三酚6种可能对加拿大紫荆种子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对6种物质标准品进行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测定发现:油酸对白菜籽发芽无抑制作用,较高浓度的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才能抑制白菜籽发芽,而较低浓度的BHT和邻苯三酚对白菜籽发芽就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棕榈酸、硬脂酸、BHT、邻苯三酚的含量逐渐下降,层积后的4种物质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42.43%、52.00%、5.77%、96.14%。【结论】结合IC50及层积过程中内源抑制物含量的变化,认为邻苯三酚可能是引起加拿大紫荆种子休眠的主要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938.
主体功能区划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价值,调整和优化原有的主体功能区方案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该文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出发,提出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思路:综合评判近10年来省级主体功能区方案实施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原有技术规程提出基于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利用国土空间“双评价”结果,通过一定的集成函数与规则,提出基于“双评价”分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最后,将两种分区方案进行耦合分析,并进一步衔接国家、省级重大战略规划,最终形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方案。研究发现:基于“双评价”分析的分区方案与基于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的划分方案具有较高的耦合度,可达到70%以上;利用“双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识别内部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县域单元,可为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区细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基于陕西省案例提出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思路和方法,可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9.
具有吹吸速度的外掠多孔平板湍流流动特性是研究发散冷却和气膜冷却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将湍流速度边界层划分为层流底层和湍流核心区,采用三次多项式和1/5次幂函数分别代表流体沿两个区域厚度方向的速度分布,通过积分方法建立了动量方程,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得到可渗透壁面湍流边界层速度场的理论解析解,同时获得了壁面摩擦系数.对比表明,解析解与Whitten、Blackwell试验结果以及Kays的经验公式符合得较为满意,证明了所提出的湍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40.
对液滴撞击高温钢板表面铺展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压电式共振腔均匀液滴发生器产生不同粒径不同速度的液滴,撞击400℃的高温不锈钢钢板表面,其中液滴工质为去离子水,撞击表面为2520不锈钢。用高速摄像机及IPP软件进行拍摄及图像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韦伯数(We)下,液滴速度对铺展因素的影响大于液滴粒径,随着We增大液滴最大铺展因素增加。液滴撞击过程中We=39.3时液滴处于临界破碎状态。液滴撞击高温固体表面最大铺展因子大于撞击干燥常温固体表面。并且计算得出We与最大铺展因子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