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21.
观察银白前口虫Frontonia leucas Ehrenberg切割去除口器的再生过程,发现靠近口后缝的纤毛条索对带核的无口器断片再生口器起重要作用。银白前口虫在口器再生过程中与皮膜上老纤毛结构相关,在口后缝前部的左边若干纤毛条索从产生新基体开始至分化成咽膜和口洼,最后与口后缝右边恢复的前庭毛基索组成新口器。  相似文献   
22.
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DN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光学显微镜、显微光度计和定量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一种游仆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大核及其 DNA 含量的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果:(1)游仆虫细胞周期分成 G_1期、S 期和 D 期,各个时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速率分别为36%、59%和5%。(2)游仆虫细胞周期中,G_1期大核迅速增大,但此时大核无 DNA 合成现象,DNA 分布密度随大核增大而降低;S 期大核前期增大,此后变小,大核 DNA 含量连续增加,大核 DNA 分布密度也随着增高。8期结束后,大核 DNA 含量相当于 G_1大核的两倍;D期大核又显著增大,DNA 分布密度稍高于 G_1期大核的水平。(3)由游仆虫孚尔根反应大核的形态,大核 DNA 三维吸收图像和显微光度术定量分析数据表明,游仆虫大核 DNA 含量的变化仅发生在 S 期,S 期大核中 DNA 合成与大核改组带相联系。  相似文献   
23.
尝试将脉冲磁处理方法应用到常用工程管板连接结构的降低残余应力处理中。首先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结构上残余应力数值较大的“危险”区域,设计脉冲磁处理的磁化回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磁化过程中结构内部的磁场分布,然后选定适当的磁处理工艺对“危险”区域进行降低残余应力处理。磁处理后的测试结果表明脉冲磁处理可降低管板结构焊缝附近区域的残余应力值,残余应力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由此预计,磁处理方法可在类似的重要工程结构件上获得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4.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目前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金属包膜的结构与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的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金属包膜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石墨在包膜内完成了结构的转变,但不是金刚石结构;在靠近金刚石的内层包膜内发现γ-(Fe,Ni)的(11^-1^-)晶面与Fe3C的(100)晶面平行;包膜表面有锯齿状的AFM形貌,这与所对应的金刚石表面形貌相吻合。结合上述的平行关系和锯齿状形貌分析认为,Fe3C可能在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是一过渡相,γ-(Fe,Ni)吸引层状碳原子集团从Fe3C中脱溶,然后堆积在金刚石上。  相似文献   
26.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近亲游仆虫的接合生殖过程。并对接合生殖过程中皮层的两次演化,大、小核的不同变化,新、老结构的关系和老结构的命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7.
高温纵向压印过程的有限元热力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作者开发的用于模拟二维(包括平面变形和轴对称变形)金属热塑性成形过程的有限元分析系统S-FORGE,对转子钢(25Cr2Ni4MoV)方坯高温纵向压印实验过程进行模拟,给出了模拟结果,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了S-FORGE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根据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标准,采用运筹学、弹性理论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陕西40年来食物结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未来食物发展的趋势和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9.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棘尾虫形成包囊时,虫体变得瘦长并团缩成圆球,毛基系也随着逐步脱落,它的两个大核由椭圆形变成纺棰形或长圆形,在虫体中部发生纵向融合,四个小核也减少成为两个,最终成为由两层包囊膜围着的具一个圆形大核和两个小核的休止包囊;棘尾虫脱囊时,融合大核发生特殊的染色质改组现象:即大核染色质变得中部着色深周边着色浅,以后周边的着色程度也变深;或者是大核染色质变得一部分着色深另一部分着色浅,以后另一部分着色也加深。接着,一个融合大核分裂成为两个大核,两个小核也分裂为四个,随着核器的变化,逐渐长出毛基系,虫体同时也逐步拉长,不久便穿膜而出。  相似文献   
30.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于"藏粮于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我国粮食安全基本态势分析的基础上,简略剖析了有关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学术观点,论述了我国实施“藏粮于田”战略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性,提出了我国“藏粮于田”的战略思路和农田生态保育的新理念,陈述了强化法规与政策体系、农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实施五大农田保育重大工程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