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6篇
系统科学   15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7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龙泉山东翼五家坟“8.8”滑坡是长历时、强降雨诱发的中型滑坡,规模达5.0×105m3。滑坡直接威胁到下方丹景镇张家沟村安置小区45户195人,并造成在建丹景乡一期安置小区停工。该滑坡为缓倾角-中厚层-岩质-顺层滑坡,边界清晰。根据滑坡变形破坏方式、运动速度、破坏强度及滑坡结构差异,将滑坡从上至下划分为三个区域:后缘拉裂沉陷变形区、中部拉裂破坏变形区、前缘滑动解体及滑覆变形区。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龙泉山背斜地层构造、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和降雨激发等条件控制,各因素共同导致老滑坡复活。前期降雨是本次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原因,滑坡剧烈滑动时间与最大日降雨发生时间滞后约2天,滑坡的发生与最大降雨在时序上具有明显滞后性。滑坡的形成演化模式为老滑坡后缘拉陷槽内充水后形成静水压力,并在底面扬压力、滑坡自重及滑带土泥岩泥化软弱夹层膨胀力共同作用下,作用于滑面(带)的有效应力降低,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整个滑坡体复活发生失稳滑动,产生平推式滑移-弯曲破坏模式。此类滑坡在四川红层地区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该类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理此类滑坡灾害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对具备相似地貌和地质环境条件的斜坡应引起相当重视,注意加强古(老)滑坡的判识。  相似文献   
812.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通过克隆p53基因对其表达调控进行研究。利用 分子生物学软件GCK2.0对整个克隆过程进行分析,制定克隆策略,通过测序鉴定结果,得到了含目的基因 p53cDNA全序列的pTRE-p53重组质粒,通过GCK2.0分析,减少了基因克隆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13.
CVD金刚石涂层刀具附着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压痕法涂层破碎时的负荷来评估附着力,采用稀盐酸对衬底进行表面处理,在CVD沉积过程中添加适量粘结促进剂以压抑金属钴的催化墨化作用,沉积合适的厚度,可在硬质合金衬底上得到高附着力的金刚石涂层刀具.用该刀具对含碳化硅颗粒的铝基复合材料进行切削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14.
刘厦  霍亚鹏  康维钧  高志贤 《科学通报》2020,65(15):1448-1462
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而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准确检测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至关重要.因此,探究一种灵敏、准确、快速、无创的检测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利用光与金、银等纳米结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很强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效应,可显著增强吸附在纳米结构表面上分子的拉曼信号,以超灵敏获取样品自身或拉曼探针分子丰富的指纹图谱.该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和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水干扰小等独特优势,使其在生命科学、临床检验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了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检测技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5年SERS技术在蛋白质类、酶类、核酸类、细胞类、组织类、气体类和其他类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技术在生物检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15.
控制CO2排放的能源科技战略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控制CO2排放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是本世纪能源、环境和管理三个学科领域共同关心的重要研究议题。在能源环境交叉领域寻求潜力和突破口,同时强调技术路线研究与政策决策研究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控制CO2的科技难点,探索能量转化利用与CO2分离一体化原理、能源环境相容的系统集成理论,提出了低能耗甚至零能耗分离CO2的新型能源环境系统,给出了适用于控制CO2排放的技术路线和政策综合评价的方法学和模型体系框架。还构思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CO2排放的全国能源网络和政策框架,试图开辟能源与温室气体控制协调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16.
817.
为研究节理在剪切过程中的方向性和剪切强度规律,利用直剪仪对复制岩石节理试样进行了爬坡和顺坡两个方向的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剪切方向对岩石节理的剪切强度有明显影响,沿爬坡方向的剪切强度大于沿顺坡方向,但粗糙度系数(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JRC)的减小和法向应力的增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剪切方向的影响。节理剪切破坏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中低法向应力条件下以爬坡滑移为主要机制,而高法向应力下以相互啃食和凸起啃断为主要机制。采用平均有效倾角差指标参数描述剪切强度的各向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剪切方向的改进剪切强度模型,更好地预测节理正、反方向的剪切强度。通过百分位数参数建立了三维形貌指标与端部轮廓线二维高差指标的联系,大大简化了节理形貌指标的获取难度。该模型参数较少容易获取,物理意义明确,且把岩石节理剪切强度的各向异性考虑在内,具有广阔的潜在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18.
为了揭示泊松比的影响因素及现行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岩石变形的阶段性和泊松比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了岩石泊松比存在应力依赖性。通过单轴压缩试验、不同应力路径的加卸载试验,研究了标准岩石试样的泊松比在无侧限受压变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泊松比与应力水平密切相关,割线泊松比、切线泊松比和平均泊松比均随应力水平的提升而单调增大,卸载阶段的泊松比较加载阶段更为稳定,受应力水平的影响小。基于试验结果讨论了泊松比测试与取值方法,指出现行的基于单轴加载的测试方法的结果缺乏稳定性,与泊松比弹性常数的定义不符,如何获取岩石材料真实的弹性泊松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19.
为克服传统大跨预应力混凝土(Prestressed Concrete, PC)连续梁桥自重过大、跨中过度下挠和腹板开裂的问题,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与波形钢腹板(Corrugated Steel Web, CSW)组合,提出大跨径CSWs-UHPC组合连续箱梁桥方案,对该结构的静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将其与CSWs-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 NC)组合连续箱梁桥和PC连续箱梁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CSWs-NC组合箱梁桥和PC箱梁桥,CSWs-UHPC组合箱梁桥的自重分别降低45%和54%;CSWs-UHPC组合箱梁桥耐久性强、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性具有竞争力;静力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合理中支点梁高与中跨跨径比Hs/L为1/16~1/22,中跨跨中与中支点合理梁高比Hm/Hs为1/1.5~(-0.2+0.029L/Hs);CSWs-UHPC组合箱梁桥横向弯曲自振频率小于PC箱梁桥,竖向弯曲自振频率略大于CSWs-NC组合箱梁桥及PC箱梁桥,较轻的上部结构可大幅降低惯性荷载,使CSWs-UHPC组合箱梁桥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这种新型组合桥梁可有效克服大跨径连续梁桥下挠、开裂的病害,大幅降低地震响应,是大跨径连续梁桥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820.
综合考虑时延、能耗和计算资源成本,构建云边协同系统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并将其分解为计算资源分配、上行功率分配和任务卸载策略三个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资源分配和任务卸载方案(game-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ask offloading, GRATO) 以分别解决上述子问题。利用凸优化条件求得计算资源分配最优解;设计一种低复杂度的上行功率分配方法用于降低无线干扰;针对任务卸载策略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分布式任务卸载算法(game-based distributed task offloading algorithm, GDTOA)。仿真结果表明,GRATO方案在时延和能耗方面的性能优于其他方案,还可以感知用户的优先级,使紧急用户具有更高的效用和更低的时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