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中美科技产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科技文献为分析基础,从数量与质量方面比较了中美之间科技发展的差距。数量比较选择了
SCI、INSPEC、Ei Compendex三大数据库,而质量比较则是应用了SCI中的引文分析。根据作者以前对中国
科技产出的评估,该文选择了30个技术研究领域,全面考察了中国在物质科学、环境、工程和生命科学重点
发展方向上论文数量情况。
SCI数据显示在几乎所有的技术领域内,虽然中国在论文数量方面增幅很大,但美国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2002-2007)。到2007年,INSPEC数据表明,在大多数技术领域内,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赶上或超过了美国;
但在生物医学和部分环境科学领域,美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领先优势。Ei Compendex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
于大多数技术领域,到2007年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更大;而与日益增长的科研经费恰恰相反,美国发表论文的
数量似乎在2005年就已经到达了顶峰。如果不考虑生物医学领域,中国显然已经成为美国的强劲竞争对手。
为了对质量进行比较,该文对论文和引文数量进行了归一化处理,但仅限于纳米技术领域(1998-2003
年)。结果表明,虽然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在质量方面明显地领先中国(以及其他主要纳米技术研究国家),但
依然不能改表中国的论文质量持续提升的事实。中国目前已经达到可以与法国、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的
论文质量相提并论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地区幔源捕虏体的硫化物相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白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一些层位广布地幔岩捕虏体,在其橄榄石、辉石等矿物内发现有较多的硫化物相,按产出特征可鉴别出3种类型,即早期硫化物颗粒、硫化物包裹体和裂隙中硫化物。硫化物包裹体可以单相硫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熔体、CO2-硫化物-硅酸盐熔体形式存在。早期硫化物颗粒以磁黄铁矿为主,并发现有方黄铜矿;硫化物包裹体以镍黄铁矿为主,并有黄铜矿、硫铜铁矿出现;裂隙中硫化物均为镍黄铁矿,并具有比硫化物包裹体高的Ni/Fe和(Fe Ni)/S值。地幔岩中存在自早期硫化物颗粒、硫化物包裹体至裂隙硫化物,Ni/Fe和(Fe Ni)/S比值逐渐增加的规律。这种演化不仅受温度和压力制约,而且受Ni,Fe,Cu的地球化学特性和硫逸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14.
Nephrotic syndrome, a malfunction of the kidney glomerular filter, leads to proteinuria, edema and, in 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 end-stage kidney disease. Using positional cloning, we identified mutations in the phospholipase C epsilon gene (PLCE1) as causing early-onset nephrotic syndrome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 Kidney histology of affected individuals showed diffuse mesangial sclerosis (DMS). Using immunofluorescence, we found PLCepsilon1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and mature glomerular podocytes and showed that DMS represents an arrest of normal glomerular development. We identified IQ motif-containing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 as a new interaction partner of PLCepsilon1. Two siblings with a missense mutation in an exon encoding the PLCepsilon1 catalytic domain showed histology characteristic of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Notably, two other affected individuals responded to therapy, making th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molecular cause of nephrotic syndrome that may resolve after therapy. These findings, together with the zebrafish model of human nephrotic syndrome generated by plce1 knockdown, open new inroads into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mechanisms of nephrotic syndr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