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板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常常造成应力矢量与板块边缘的非直交关系,导致平移分量和缩短分量的产生,它们并非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的产物;这种斜向汇聚产生大陆造山带的不对称扇型结构及花状构造,也可能是大陆增生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变形分解作用使得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纯剪变形分量和单剪变形分量,且不受尺度控制;该理论常被应用于解释造山带尺度的许多构造问题,在秦岭造山带中进行变形分解和板块斜向汇聚研究,有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美国《数学评论》光盘(1993?2005/05)和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1993?2005)为
数据源,利用美国《数学评论》所采用的《数学主题分类表》,对1993?2004 年国际数学研究论文和中
国数学论文的产出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中国数学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做了
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中对压力肘杆机构尺寸参数的确定进行了论述,对压力肘杆机构工作位置确定等有关设计要点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发挥该机构工作特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是用改良梅尔茨法测定纤维素酶的活力,在pH=5.2,T=30℃,t=16h的条件下,测得纤维素酶的活力为1000-1200u/g之间。  相似文献   
15.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基础,加强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加快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推广数控技术、振兴制造业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实践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推导出JA88型卧式冷挤压机压力肘杆机构构件尺寸参数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能使压机的滑块行程Sm和机构的急回特性系数K精确地为预先给定值;并依此论述了该机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英汉法律术语不对等现象存在英汉法律语言、法律文化、立法者意图和法律译者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差异原因。由此,我们提出法律术语翻译适用“变译”策略。通过八种变译手段与实例论证英汉法律术语不对等现象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包括盆地边缘的逆掩断层、盆地旁侧的碎裂岩带、盆地内部的楔形冲断体以及地层褶皱和底部砾岩被掩盖。靠近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反转构造 ,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 ,多为在该断裂基础上发育的斜向逆冲断层。郯庐断裂带东侧盆地 ,以 NE向线状排列为主要特征 ,它们斜交郯庐中断裂带。这些盆地的北缘被由 N→ S逆掩的隆升地块所掩盖。研究区盆地反转构造开始于老第三纪的早期 ,中、晚期为反转构造活动的强盛时期。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的俯冲 ,使得大型的晚白垩世盆地解体 ,形成线状楔形冲断块和线形盆地相间排列的构造结局。同时 ,第三系在其山前堆积而成。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K2-E)的伸展活动及其对合肥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 -老第三纪 (K2 -E)时期卷入了广泛的伸展活动 ,其伸展结果是沿着早期先存的走滑断裂产生了伸展正断层 ,构成了合肥盆地的东缘断陷边界。在断裂的西侧控制了合肥盆地上白垩统 -下第三系的同沉积可容空间 ,而断裂东侧张八岭隆起进一步抬升 ,由此形成合肥盆地充填的物源系统。与此同时 ,盆地内先存近东西向逆断层也相应产生了伸展活动 ,并控制了盆内近东西向的沉积。在伸展断陷盆地内均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文章从合肥盆地 K2 -E的沉积响应特征探讨郯庐断裂带伸展期对合肥盆地的控制机理 ,提出了该阶段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受双向伸展断裂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庐断裂带已出现在合肥盆地的东侧,构成了盆地东部边界,因走滑而隆升的张八岭带构成了盆地东部的物源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缘的郯庐早期走滑糜棱岩中3个白云母的40A r/39A r坪年龄分别为(192.5±0.7)M a、(189.7±0.6)M a、(188.7±0.7)M a,代表了同造山期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印支期的陆—陆碰撞,推断是以转换断层的型式出现。该断裂带早白垩世的左行平移是滨太平洋构造运动中的再次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